近年来,保山市腾冲市中和镇充分发挥党组织优势,强化抓党建促基层治理提升,以新时代“枫桥经验”作为基层治理的“金钥匙”,打通基层“壁垒”,夯实治理“根基”,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共建共享。
强化“引领+服务”双向发力
夯实基层社会治理“主根基”
镇党委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把党的组织优势巩固好、发展好、发挥好,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
加强组织领导。制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联席会议制度,召集相关部门定期开展分析研判工作。强化网格化管理,全镇共划分164个村民小组、98个网格,配备兼职网格员98名,实现全覆盖网格化管理,使基层治理工作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切实形成了管住人、管好事的组织体系。
夯实基层基础。抓实干部队伍,完善制度体系,按照规范、明晰、有序的原则,建立完善村干部请销假制度、值班值守制度、作风革命效能革命实施细则、回炉培训等规章制度,形成环环相扣、互为牵制的制度监督体系;实行“一周一研判”“一月一通报”作风督查机制,将镇村干部工作作风和工作成效作为评先推优的重要依据,推动作风转变有力有效。
强化服务保障。围绕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全镇干部职工通过挂钩包保全面下沉村组一线,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对全镇重点特殊困难、重点青少年群体等重点群体进行全面排查并定期进行走访及关爱救助。
着力破解群众增收难就业难问题。依托区位和土地优势,服务保障好蓝莓产业现代化种植,樊家营、新街等6个村完成土地流转3000余亩,为光筑农业公司输送务工人员620余人;创新“11234”工作机制,打造“幸福工坊”,为全镇务工群体和用工企业搭建供需对接平台,建成使用以来,登记用工主体370余个,组织现场招聘会1期,发布招工信息40余期,推荐用工岗位1300余个,带动家门口务工1700余人次。与珠宝学院签订《助推乡村振兴“校地联动”框架合作协议》《“校地结对帮扶”—保洁绿化合作项目协议》,为学院输送务工人员30余人;与旺悦莓农业有限公司签订《幸福工坊滴箭安装工程合同》,带动120余人就近就业。
强化“自理+治理”双轮驱动
打造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
深化村民自治。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探索全民齐参与、愿参与、能参与、真参与、常参与的治理模式,建立起老年协会、文明理事会、治保小组、文艺小组等基层群众自治组织30余个,建立健全11个村“村规民约”,让群众自治组织成为推进移风易俗、培育乡风文明的重要抓手,不断规范自治、强化德治,打通基层治理“神经末梢”。
量化党员服务。严格执行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制度,以党员联系服务网格组为依托,建立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网格组900余个。以“党员联系服务群众”为突破口,通过设岗定责、分片联户、志愿服务等方式,制定民生实事清单,瞄准群众“烦心事”,办好群众“心头事”,着力服务好广大群众。
细化矛盾调处。推动服务“窗口前移”,让矛盾化解更简便、信息反馈更及时、问题解决更顺畅,2024年,共排查矛盾纠纷260余件,成功化解250余件,调处成功率达96%,努力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服务不缺位”,目前已连续8年未有命案发生。
加强普法宣传。紧扣普法强基短板弱项,利用微信公众号、微信群、应急广播、宣传栏、电子显示屏等,多措并举培养“法律明白人”90余人,深入开展各类普法宣传200余次,法治乡村建设得到深化。
强化“物质+精神”双侧协同
激发基层社会治理“新效能”
提升集体经济。以党组织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抓手,加快土地流转、企业引进、产业发展,吸引光筑农业、心和悦科技园、腾冲垠升农业等10余家企业签约入驻,成功引进企业合作开发“溪水田畔”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项目和新岐岐灵湖项目,实施蓝莓产业现代化种植3000亩、雪茄烟种植200亩、工业辣椒种植800亩,带动群众和集体经济“双增收”。2024年集体经济总收入为664万元,较上年增长18%。
推进乡村振兴。坚持“抓点成典、推典成景”,深入推进“示范带动”工程,打造5个党建示范点,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和突破发展,不断提升旅游热度。2024年以来,高标准举办了首届“腾冲中营·梅花节”、首届“腾冲市新岐·露营节”、第二届“腾冲·思家木刀杆文化节”暨“保山小粒咖啡”等大型文旅活动,打响“中国梅花第一村”“世外桃源·露营胜地”“桃树河之夜”等旅游品牌,活动共计接待游客35万余人次,走出了“旅游开发带全局”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把倡树美德、培养健康生活新方式与人居环境整治、民族团结进步、移风易俗等相融合。建好用活党员活动室、文体活动室等活动场所,丰富群众农闲活动。以主题党日活动、七一系列活动等为载体,组织开展文体活动比赛、地质灾害演练等,让精神文明建设融入日常生活、走进群众心里,激活乡村治理内生动力。
中和镇将始终坚持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紧紧依靠群众、广泛发动群众、充分调动群众,确保基层治理过程由群众参与、成效由群众评判、成果由群众共享,让基层治理共同体更具影响力和生命力。
聚焦责任体系建设。强化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村各司其职、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社会治理工作格局。充分发挥好镇党委统筹协调职能和村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强化网格组服务水平,形成以上带下、以下促上,上下共同发力工作氛围。
聚焦精准服务水平。将特殊困难群体作为重点关注帮扶对象,常态化开展走访座谈,定期不定期开展民情分析和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推动服务“窗口前移”,让矛盾化解更简便、信息反馈更及时、问题解决更顺畅。
聚焦“党建+自治”管理。加强对村“两委”干部及党员的培养力度,增强工作能力素质,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带动群众参与治理,充分激发群众自治自强、共建共享的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