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 > 云南实践 > 正文
“民俗文化”融合“现代治理”!临沧各级综治中心化解矛盾有绝招
发布时间:2025-11-04  责任编辑:符晓

在临沧市云县茶房乡,一场跨越40年的宅基地纠纷,曾让罗某与陈某两户从邻里变“冤家”。2024年底,茶房乡综治中心接过这起“硬骨头”案件,用三个月时间推动双方握手言和,让尘封40年的矛盾画上句号。近日,云南省委政法委“锚定‘规范化’绘好‘新枫景’”主题宣传采访活动走进临沧市,深入了解临沧市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成效、新时代“枫桥经验”在临沧边疆民族地区的创新实践。

据了解,近年来临沧市各级综治中心盯住“排查、调处、登记、研判、交办、督导”6个关键词,依托“自然村长”队伍,加快推动形成全市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体化运行的良性格局。在此过程中一批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体化运行的典型经验先后涌现,多个综治中心典型经验做法相继在全国、全省推广。

“小切口”推动基层“大治理”

永德县综治中心选派344名公职人员担任“自然村长”,化身民情收集员、纠纷调解员、普法宣传员。同时,将农村“客事总管”纳入“法律明白人”培养体系,利用其“表达好、群众基础好、协调好”优势,在红白喜事中宣传移风易俗、排查矛盾隐患。全县123支“客事总管”队伍,成为移风易俗引领者、政策宣传员,实现“民俗文化”与“现代治理”深度融合。

针对土地经营权纠纷等高频矛盾,推行“找准争议、示范调解、纾困帮扶”三步工作法。围绕服务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乌木龙人民法庭设立“帕帕窝”调解室(“帕帕窝”为俐侎语,意为“好好说”),将“双语”调解与民族特色结合,延伸司法职能、融入社会治理,让矛盾“消化于基层,消化于萌芽”。

 

 

“五道茶”调解法让调解更有温度

“以前村民有矛盾,要么吵得面红耳赤,要么憋在心里生闷气,不愿说出来。”干了十多年调解工作的老王感触颇深地说,如今耿马县勐撒镇综治中心通过“一杯茶、两分理、三言笑解千般结”、勐撒调解“五道茶”工作法,让调解工作有了全新的打开方式。

第一道为“醒茶”倾听诉求,先请当事人坐下喝杯茶,在茶香中倾听当事人的诉求,使当事人的情绪渐渐平复;第二道“洗茶”梳理事实,通过耐心的询问,让当事人反映的问题清晰明了;第三道“润杯”情绪疏导,让当事人放松心情,敞开心扉,降低抵抗情绪;第四道“品茶”协商解决,通过调解让当事人握手言和;第五道“回味”和解回访,对成功调解的矛盾纠纷进行动态跟踪,掌握调解满意度,实现矛盾纠纷的闭环化解。

通过“五道茶”工作法让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实现了全量登记、分流交办、多元化解、风险评估、动态跟踪,今年以来,排查各类矛盾纠纷305起,成功调解矛盾纠纷302起,做到让每一件矛盾纠纷迎刃而解。

 

 

“双中心”真正为基层松绑减负

镇康县勐堆乡国境线长39.8公里(为全县边境线最长、管控最难乡镇),为进一步提升工作质效,整合资源,勐堆乡融合“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党政军警民联合指挥中心”2个功能区,搭建了联系服务群众、开展边疆民族地区治理工作的主阵地。

当地蚌孔村村民张某与李某因林地界限争议,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矛盾纠纷即将激化。联防员作为“第一发现人”,立即上报乡指挥中心。中心通过协同机制迅速将信息推送至综治中心。综治中心随即派员现场勘查、组织调解,结合村规民约与土地政策,促使双方达成协议,纠纷在基层一线圆满化解。

“两个中心”一体化运行实现了“用更少的人力、更短的时间,办理更多的事务”,治理效能显著提升,以更少资源办更多实事,真正为基层松绑减负,成功筑牢了统筹发展与安全的边疆基石,成为强边固防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的生动典范。

 

 

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米”

在临翔区,有一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这张网上有着116个守护平安的“枢纽站”——区乡村三级综合治理中心;这张织密的社会安全网集资源整合、服务群众、化解矛盾、风险防控于一体,区级中心统筹全局,乡镇(街道)中心精准发力,村(社区)中心扎根基层,将政法职能向基层延伸、将服务触角向群众贴近,筑牢了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一线、风险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的防线,诠释了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鲜活内涵。

在临翔的田间地头、街头巷尾,40名基层治理专干、187名驻村工作队员、302名自然村长、499名基层干警、2336名村组干部、743名“法律明白人”、912名人民调解员,1674个编码网格的网格长(员)充分发挥“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入户”“敲门”与群众拉家常、话冷暖,第一时间倾听民声、体察民情,推动隐患感知触角向网格、楼栋、家庭延伸,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早解决各类矛盾纠纷和安全隐患,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米”。

(来源:云南网 记者:赵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