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 > 云南实践 > 正文
大理州洱源县右所镇综治中心全面推行“1314”治理模式
发布时间:2025-10-30  责任编辑:符晓

今年以来,大理州洱源县右所镇全面推行“1314”治理模式,以创新精神、实干姿态推动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现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服务延伸到家门、平安守护到末梢,为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全域长治久安提供坚实支撑。

 

精雕细琢“一个中心” 筑就服务高地

右所镇根据镇村实际需求,构建“1厅+1室+14中心”实战平台。镇级综治中心牢牢把握便民服务这一主线,群众在哪里,中心就建在哪里,因地制宜设置引导受理区、多元化解区、综合服务区,开设公共法律服务、信访办理、党群服务等8个服务窗口,做到场地复合使用、人员集中办公、事项集中办理,实现“多中心合一、一中心多用”的高效运作模式。14个行政村统一悬挂综治中心标识标牌,制度流程、服务事项“一图读懂”上墙公示,群众进门“找得到人、办得成事”。

创新建立“三早机制”提升化解效能

右所镇持续推行矛盾纠纷调处“早发现、早介入、早稳控”工作机制,将矛盾纠纷排查从撒网式排查向精细化管控转变。

早发现,明晰工作底数。综治中心秉承“预防为主、防范在先”的理念,联合平安法治办、派出所、司法所和村委会,充分发挥网格员、驻村工作队队员、基层治理专干等综治队伍“民情探头”作用,推动矛盾纠纷排查向前延伸。每周开展一轮风险排查研判,健全矛盾纠纷“户排查、组分析、村研判、镇村包保”和“微信层报”制度,重点针对易引发纠纷的土地权属、家庭矛盾等领域认真梳理,做到底数清、情况明。

早介入,提升处置效能。对问题突出的矛盾纠纷制定“一案一策”“一案一包保”化解方案,健全矛盾纠纷和信访问题“1+N”化解机制,扎实做好“点对点”“人对人”稳控工作。邻里口角等简易矛盾村级“调解前沿站”迅速反应“就地调”;涉及土地纠纷、婚姻家庭纠纷等复杂纠纷经村组调解无果后,由镇综治中心整合镇村力量“专业调”;对可能激化的重大矛盾,启动“镇、村、民警包保+部门联动”的“攻坚调”,实现绝大部分矛盾纠纷都能够在镇、村、组三级有效化解,有效遏制越级访、群体访事件发生。

早化解,巩固治理成效。派出所、司法所、平安法治办通过开设“返乡人员法治课”,利用年初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团聚时机,“一对一”到户开展普法案例宣讲。联合县级部门利用集镇赶集日组织送法活动。建立“调解回访机制”,对已化解的纠纷当事人开展回访,提供心理疏导、家庭就业就学帮扶等延伸服务,切实以“开门稳”保障“治理好”。

科技赋能“一个平台” 筑牢稳定防线

右所镇突出数字赋能基层社会治理,整合“大理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智慧系统”“12345便民服务热线”等平台数据资源,打破信息壁垒,建立乡镇级数据库,形成高效信息收集和分析机制,将其作为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支撑。“12345热线”平台接收信访派单,综治中心研判事项权责、下派清单,全程追溯政务事项,服务群众更便捷。同时,积极整合“数字乡村”项目视控资源,配齐多个低位卡点监控和多组高位“鹰眼”探头,建立全方位监治体系及覆盖全辖区的视频巡查网络,精准掌握人、地、事等各类基础数据,确保人过留像、车过留牌,潜在的矛盾纠纷隐患和社会治安问题能及时发现,实现镇内“可视化、扁平化”监控调度。

 

 

协同联动“四支力量” 凝聚强大合力

右所镇健全内外配合、协同联动工作机制,注重统筹中心人员、乡贤调解、网格服务、群团组织4支力量,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档升级。

建强中心人员。坚持“常驻夯基、轮驻攻坚、随驻应急”,统筹群众需求大、涉及业务多的站所部门,按照业务有机整合、人员人岗相适、职责对口定责的原则,建立轮驻和按需随驻机制,平安法治办、司法所、派出所、信访等各职能部门定专人、定时段,常态化入驻综治中心,现场办公、一体行政,率先在全县完成乡村两级综治中心挂牌、工作实体运行,形成“常备军+突击队”协同解纷模式。

创优“乡贤调解”。结合右所镇实际,打造特色民族调解工作室,由离任老干部、乡村党员、网格员等群体组建“乡贤调解员”队伍,充分了解群众诉求,就地化解矛盾纠纷,全力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夯实网格服务。建立“村级网格员+专职网格员+兼职网格员”管理服务模式,以有岗有责疏通基层治理“毛细血管”,确保人人有任务、个个有责任。各级网格员扎实运用“社会治理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智慧系统”平台,实现“人在‘格’中走、事在‘网’上报”。

凝聚群团力量。推动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关注特定群体的权益保护,积极参与“法治宣传进校园”、心理专题辅导等活动,社会组织、志愿者等社会力量也广泛参与其中,通过开展各类公益活动、提供心理咨询等方式,为矛盾纠纷的化解提供多元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