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 > 云南实践 > 正文
省委政法委“有矛盾纠纷到综治中心”主题直播走进怒江——综治绘出边疆基层治理新“枫”景
发布时间:2025-10-27  责任编辑:符晓

“有矛盾纠纷到综治中心。”这句朴实的话语,如今在壮丽的怒江大峡谷回响,成为连接党群心桥、化解百姓愁盼的温暖承诺。10月24日,一场别开生面的“云南政法直播——怒江专场”主题直播,通过多个平台同步呈现,将镜头对准边疆民族地区的基层社会治理实践。

在长达6个小时的直播中,从热情洋溢的民族歌舞暖场,到州、县、乡、村四级综治负责人详尽解读,再到生动讲述一个个鲜活案例,全方位、立体化展示了怒江州各级综治中心如何成为“平安稳压阀”,筑牢边疆安宁基石,助力怒江连续3年夺得全省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桂冠的精彩篇章。

反映问题“无障碍”

直播伊始,一曲《欢迎你到怒江来》以欢快的节奏和参与嘉宾的倾情演唱,瞬间点燃了直播间气氛,也展现了怒江各族人民的热情好客。随后,怒江州委政法委基层社会治理室工作人员巧妙地将平安建设与当地的咖啡、蜂蜜、火腿、草果等特色产业成果相联系,点明平安是发展的基石,发展成果又惠及人民、促进平安。

“综治中心就是我们身边的‘平安管家’。”在直播的核心环节,怒江州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开场介绍。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网友厘清综治中心概念——这是整合矛盾纠纷调解、法律咨询、治安防控等多项职能的“一站式”服务平台,目标是高效为群众排忧解难,守护家园平安和谐。针对群众可能遇到的各类烦心事,无论是邻里争吵、家庭不和,还是治安隐患、法律难题、农民工讨薪,他明确表示:“家长里短的事儿我们都管……别觉得是小事就不好意思,您的烦心事,就是我们关心的要紧事。”

值得一提的是,怒江州面对98%以上面积为高山峡谷的特殊地理环境,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通过构建“中心吹哨、部门报到、网格响应”的联动机制,即使面对“一事引多事”的复杂矛盾,综治中心也能启动“联合会诊”,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避免群众在不同部门间辗转奔波。同时,大力推广“云综治”小程序、热线电话、上门反映等多渠道诉求受理体系,确保即使山高路远、腿脚不便,群众也能“一键上报”、享受服务。

调解矛盾“有特色”

据介绍,怒江州已建成1个州级、4个县级、31个乡镇级、300个村级综治中心,实现州、县、乡、村四级全覆盖。即便是在最偏远的独龙江乡,也完成了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并配备“双语”调解员,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达100%。这标志着治理的触角已延伸至峡谷的每一个角落。

在推进规范化建设的同时,怒江州充分尊重并融入民族文化元素,推出一系列独具特色的调解模式,成为基层治理的亮丽风景线。

泸水市“玛腊”调解,立足傈僳族“长嫂如母”习俗,成立“玛腊”调解工作室。“玛腊”调解员善于运用民族语言“拉家常”“讲故事”,与法官组合,实现依法调解与尊重民族习俗结合。

福贡县“达比亚”调解,结合怒族喜歌善舞的特点,邀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担任调解员,创设“达比亚”四步调解法,用歌舞韵律化解矛盾纠纷,奏响和谐之音。

贡山县“彩虹”调解,依托独龙族对彩虹图腾的向往,组建“五老+两小”(老党员、老支书、老教师、老军人、老村贤+青年民警、妇女主任)彩虹矛盾纠纷调解队,通过“院坝调解”“火塘调解”等方式,就近就地将矛盾化解在基层。

这些充满民族文化智慧的调解方式,不仅有效化解纠纷,而且促进民族团结,增强群众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提升效能“有密码”

直播中,来自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以及法院、检察院、公安派出所等入驻单位的负责人,详细分享他们在实践中的创新探索。

泸水市司法局大兴地司法所所长生动解读泸水市综治中心“1342”工作模式。“1”即打造一个集多项职能于一体的“综治之家”三级服务体系;“3”指采取“指定常驻+按需轮驻+随叫随驻”模式,汇聚三支“解忧特工队”;“4”是运用“一站式受理分流、一体化联动处置、闭环式督办反馈、链条式上下联动”4个“锦囊妙计”解决群众诉求;“2”是依托基层社会治理智慧平台和“云综治”平台这两个“智慧平台”,实现科技赋能。这套模式确保群众“进一扇门,解所有忧”。

“法庭+综治中心+五联五心”的营盘探索。兰坪县人民法院营盘法庭庭长介绍法庭深度融入综治中心的工作模式。“五联五心”即联动联调聚同心、联建联创守初心、联学联训强信心、联帮联扶暖民心、联管联控筑安心。通过织密“普法+排查”的“纠纷预防网”、筑牢“联调+五心”的“门口解纷网”、扎紧“确认+释法”的“矛盾落地网”这“三网解纷”体系,将法治服务送至田间地头,实现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

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的独龙江模式。独龙江乡边境派出所民警介绍“六边六联六同”联防联控机制,将守边力量拧成一股绳,共同守护115公里边境线的安全。同时,独具特色的“五老+两小”彩虹调解队和“平安积分制”,激发群众参与治理的内生动力,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

怒江州人民检察院检察官阐述了检察机关在综治中心设立“检察工作联络席”的作用,既是“法治参谋”,也是“矛盾化解员”,还是“公共利益守护者”,通过提供法律咨询、参与调解、监督执法、受理公益诉讼线索等,为基层治理注入专业法治力量。

无论是全州推广的“怒江网格”App实现事件实时上报、精准派单、全程跟踪,还是“云综治”平台的“一案一码”全流程追溯,都体现了怒江州在基层治理中运用科技赋能产生的效果,同时更好发挥网格员作为“千里眼”“顺风耳”,活跃在7643个网格中,主动发现隐患、用心服务群众的重要作用。

平安怒江“成绩优”

通过持续深入的规范化建设和特色化实践,怒江州综治中心建设结出了丰硕成果,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治理效能提升和群众感受变化。

安全感持续攀升。怒江州群众安全感满意度综合满意率实现全省“三连冠”。独龙江乡更是保持连续5年“引领带”案件零发生、一次死亡两人以上安全事故零发生、4年命案零发生,以及多个领域始终零发生的卓越记录,“两案”连续3年下降。这些数据是“平安怒江”最有力的证明。

矛盾纠纷高效化解。各级综治中心成功调解大量矛盾纠纷。例如,泸水市综治中心快速化解一起因拖欠工程款引发的围堵企业纠纷,仅用1天时间;营盘法庭通过“五联巡回解纷队”现场调解,成功化解因建房质量引发的邻里纠纷,并当场进行司法确认;独龙江边境派出所借助“彩虹”调解机制,为农民工追回欠薪35.9万元。这些案例生动诠释了综治中心“化解在早、化解在小”的内涵。

记者视角看综治中心 边疆善治绘就新画卷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怒江州通过综治中心建设实践,形成4条宝贵治理经验。

一是坚持规范化引领与特色化实践相结合。既对标“五有”“五个规范化”等统一标准夯实基础,又鼓励基层结合民族、地域特点大胆创新,形成“一县一品牌、一乡一特色”的生动局面。

二是坚持资源整合与科技赋能双轮驱动。通过机制创新将分散的治理力量整合起来,同时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治理的精细化、智能化水平,破解高山峡谷地势带来的治理难题。

三是坚持法治保障与尊重民族习俗相互补充。在坚守法律底线的同时,尊重和运用优秀的民族传统习俗和文化资源,使矛盾纠纷化解更接地气、更具温情、更富成效。

四是坚持末端处置与源头预防并重。不仅注重事后调解,而且通过网格化管理、普法宣传、风险研判等手段,将工作重心前移,努力做到防患于未然。

“怒江州通过综治中心的规范化建设与特色化实践,成功绘就一幅属于边疆民族地区的基层治理新‘枫’景。它用规范化夯实治理根基,用民族牌激活治理末梢,用科技力提升治理效能,最终凝聚成一份亮眼的‘平安答卷’。”

(来源:云南法制报 记者:朱光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