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丽江市永胜县仁和镇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高位推动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通过典型引路、综合施策、源头治理等工作方法,打造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治理平台,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治理新格局。

平台搭建:打造实战化治理枢纽
规范场所设置。镇、村两级综治中心统一悬挂标识牌,整合司法所、派出所、“五办两中心一队”等资源,打造集群众接待、矛盾调处、指挥调度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办公区域,实现矛盾纠纷“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
优化人员配备。在综治中心原有的人员基础上,再优化、再完善,构建了“1+1+3+5+N”人员架构。由镇党委书记任主任,镇党委副书记、政法委员任常务副主任,司法所所长、派出所所长、平安法治办主任任副主任,配备5名常驻人员、N名轮驻人员,形成“常驻+轮驻+随驻”协同网,确保人员力量充足。
健全闭环管理机制。严格落实统一受理、分析研判、联动化解等机制,对矛盾纠纷按风险等级分层级动态管控,确保形成“受理—研判—处置—管控—督导”的全流程刚性约束。
落实周研判制度。定期召开周研判会,对矛盾纠纷、重点人员动态与风险隐患逐一“过筛子”,明确包案责任人与稳控措施,做到底数清、情况明。
矛盾调解:创新多元化解工作机制
仁和镇建立了调解员人才库,将部门、村、乡贤调解员等擅长的调解领域制作成册,为来访群众提供“点餐式”调解。常态化调解工作由仁和镇综治中心牵头,按需联动司法所专业调解员、镇妇联工作人员、驻村民警及村干部,构建“多方参与、协同发力”的矛盾化解格局。司法调解依托专业力量,开展法律层面的深度调解;镇妇联工作人员则侧重介入婚姻家庭、妇女权益等领域的矛盾纠纷,用柔性关怀化解矛盾;村干部凭借熟悉辖区民情、贴近群众生活的优势,第一时间掌握矛盾苗头,协助做好沟通协调和信息反馈。通过先行调解未能化解的矛盾,按照矛盾纠纷化解法治化路线图引导进入仲裁、行政复议、诉讼等环节,并实时做好思想疏导、稳控等跟踪督导服务。
网格管理: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仁和镇将网格化管理作为综治中心运行的重要支撑,通过科学划分网格、配强网格力量、完善工作机制,实现“小网格”推动“大治理”。科学划分网格,实现精细管理。按照“规模适度、边界清晰、无缝覆盖、便于管理服务”的原则,将全镇科学划分为多个网格,配备专职网格员、网格信息员。充分发挥网格员“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推动矛盾纠纷就地化解。采取“以会代训”“以训促学”等方式组织网格员参加业务培训,提升网格员发现风险隐患线索敏锐度及处置简易纠纷的能力。镇级严格执行市、县网格员“以奖代补”政策,鼓励网格员主动发现上报风险隐患线索。2025年以来,网格员上报线索127条,“以奖代补”资金发放率达100%,真正激活了网格“神经末梢”的治理活力。
普法宣传:培育全民法治观念
仁和镇将普法宣传作为预防矛盾纠纷的基础工程,针对不同群体需求,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宣传活动,为乡村善治注入“源头活水”。抓住走村入户、“街子天”、“开学季”等关键节点开展精准普法,邀请上级普法工作队深入各村开展“点对点”普法讲座,推动“办事依法、遇事找法”渐成风尚。针对重点村组,“以案说法”进村入户。联合派出所、司法所,选取本地典型案例制作通俗易懂的宣传材料,通过开展院坝会、设置宣传栏等方式,进行广泛深入的警示教育,让群众直观地感受陋习的危害和法律后果,增强群众的法治意识。
乡风文明:夯实基层治理基础
仁和镇将乡风文明建设融入综治工作,通过文化引领、典型带动、民生提质,激发基层治理内生动力,实现由“乱”到“治”向由“治”到“兴”的转变。典型引领示范,弘扬文明新风,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正能量,形成崇德向善、诚信友爱的良好风气。将综治中心建设与民生服务紧密结合,通过“多元共治做加法,优化流程做减法,机制创新做乘法,破除壁垒做除法”,运用“小网格”推动“大治理”。
如今,走进仁和镇,整洁的综治中心大厅内,工作人员正在有序接待群众,网格员穿梭于村村户户。仁和镇的实践表明,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不仅是硬件设施层面的升级,更是基层治理理念的深刻变革。通过激活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仁和镇正在从“乱”到“治”向由“治”到“兴”稳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