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保山市隆阳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持续深化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在机制上创新、在服务上用心、在治理中践行,聚民意、察民情、纾民困、解民忧,答好为民服务“考题”,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筑牢规范化阵地 答好“基础卷”
据悉,隆阳区委、区政府将综治中心建设作为平安隆阳建设“一号工程”,2019年起,连续6年纳入全区重点工作,区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议多次进行专题研究,破解机构编制、场地建设、资金保障等难题。成立由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任主任,政法、公安、司法、信访等部门分管领导为副主任的组织架构,高位统筹推进。同时,隆阳区还以“场所设置部门入驻、运行机制、督办落实、信息化建设”5个规范化为抓手,推动区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体化运行,实现刑事案件、命案发案率、信访总量“三下降”。
盘活原隆阳区人民法院业务用房资源,打造“一站式”综治服务综合体,科学划分综合服务大厅、矛盾纠纷调处室、指挥调度室、视频监控研判室等功能室,与市区政务服务中心、信访接待大厅以及隆阳区人民检察院、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部门毗邻布局,形成“10分钟社会治理服务圈”。推行“常驻+轮驻+随驻”模式,政法、信访部门常驻10人,卫健、住建、人社、民政等重点行业领域部门派员轮驻,妇联、团委等群团组织实行联络员制,建立“中心吹哨、部门报到”机制,2024年以来,联动处置高风险纠纷159件。
组建行业专家、调解员、法律顾问等团队,动态管理基层治理“微网格”,填补因跨网格、跨条线造成的衔接空当,做到网格全覆盖、管理无盲区,构建“信息归集、研判分流、联动处置、跟踪问效”全链条机制。组建118名村(社区)直报员队伍,通过电话直报、“平安保山”App归集矛盾隐患2333条。对婚姻家庭、情感纠纷高风险案件实行“红黄牌”预警,派单至责任部门及属地限时办结,全年防止“民转刑”“刑转命”案件16起,稳稳托住基层治理“底盘”。
以平安为主旨 答好“民生卷”
隆阳区组织网格员、调解员、“法律明白人”等,采取坐班、轮班等“坐诊”方式,对各类纠纷精准把脉,找准症结,为群众提供来访接待、法律咨询、矛盾调解等多元服务。
要磨好“绣花针”,就要把群众利益“置顶”。隆阳区建立“民生清单”“问题清单”“需求清单”,明确目标任务,制定具体举措,限时对账销号。
在一次入户中,网格员了解到隆阳区兰城街道某社区村民刘某菲的户口问题一直未得到解决,网格员立即上报街道综治中心。因涉及多个部门,隆阳区综治中心召集相关部门进行分析研判,集思广益寻找解决路径。
原来,刘某菲母亲丰某某于刘某菲3岁时离开,一直失联,刘某菲户口问题一直未得到解决,网格员将此事上报后,综治中心组织召开家庭安全风险分析评估会,并通过街道及相关部门的协助,找到其生母丰某某。今年7月22日,社区工作人员、派出所民警协调做了刘某菲和丰某某的亲子鉴定,后通过相关部门联系刘某菲出生的医院开具出生证明,最终刘某菲成功落户。紧接着,街道、社区又马不停蹄地协调民政、教体等相关部门办理低保、学籍、矫正康复等事项。在解决户口和就学等问题后,刘某菲的父亲把一面印着“情系群众办实事,尽职尽责暖民心”的锦旗送到综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