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 > 云南实践 > 正文
筑牢平安镇康“桥头堡”
发布时间:2025-10-09  责任编辑:符晓

近年来,临沧市镇康县立足县域实际,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规范化建成“1+7+76”县、乡镇、村(社区)三级综治中心,形成县级融资源、乡镇“主阵地”、村(社区)当“哨兵”的工作模式,充分发挥综治中心载体对化解基层矛盾纠纷的主战场作用。

 

 

机制创新,打造平安镇康县级“大本营”。全面整合县委社会工作部、县委政法委、县人民法院、县人民检察院等多部门力量,构建“常驻+轮驻+联动”的创新工作机制。县级综治中心负责复杂疑难纠纷的协调处理、流转指派和对下级中心的指导。乡镇或村级综治中心“啃”不下来的“硬骨头”,县级综治中心立即启动联动机制,召集相关职能部门“联合会诊”,形成化解合力。依托“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模式,推动矛盾纠纷高效化解,切实避免群众“来回跑”“多头找”的现象,显著提升综治中心的工作效能与公信力。

因地制宜,筑牢平安乡镇“主阵地”。各乡镇综治中心与司法所、派出所、中心法庭、党政军警民联合指挥部中心等基层站所(中心)融合共建,集约各所、中心人力物力等资源。乡镇贴合实际建设“个性化”综治中心,进一步提升实战效能。充分发挥乡镇综治中心的“主阵地”功能,通过“中心站点调、田间地头调”等多元方式,将矛盾就地化解,并利用“云综治”系统紧密联动村级,培训大量基层力量,形成“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闭环调处模式。

 

 

网格覆盖,夯实平安村(社区)“前哨所”。深入推进网格化服务管理,将县域内76个村(社区)划分为975个基础网格和4624个微网格,覆盖4.9万余户,形成“党委—村‘两委’—综治中心—自然村长—网格员”五级管理体系,由“人熟、地熟、情况熟”的村民担任网格员,确保“人在格中走、事在网中办”。立足镇康县情,成立“双语”普法队,利用泼水节、群众会、遍访等工作契机开展普法活动,教育引导群众办事依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不断提升边疆地区群众法治意识。

提质增效,激活综治中心运行“源动力”。整合县域资源,解决基层治理中存在的资源分散、各自为战、响应滞后等痛点。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的综治中心运行体系,依托7个乡镇综治中心建立快速响应机制,通过“云综治”系统实现县乡两级视频联动调度,确保突发情况快速响应处置;村(社区)级充分发挥网格前哨作用,做到矛盾纠纷早发现、早化解。2025年上半年,全县共排查并化解矛盾纠纷1741件,化解成功率达97.46%,努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基层社会治理效能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