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6月底实体化运行以来,红河州绿春县综治中心坚持“党建引领、科技支撑、法治保障、为民服务”的基本原则,整合部门资源优势,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联动机制,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纠纷问题,切实提升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
用心接访民生诉求
按照“五有五规范”及“三个功能区”设置要求,绿春县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突出“建阵地、驻人员、创机制、优服务、育典型”等特点,努力实现解决纠纷“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让人民群众充分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按照“集中办公+协同联动”模式,采取“6+N”入驻模式,即公、检、法、司、信访、人社6个部门派员常驻,自然资源、农科、林草等20余个行业部门轮驻,提供受理接待、法律咨询、检察服务等一站式服务窗口,形成政法部门及其他涉及部门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的联动机制,通过网格员收集、职能部门整合、群众反映等各类渠道,了解社情民意、矛盾纠纷、安全隐患、治安动态等信息,使综治中心成为群众放心、信赖的服务中心。
为有效解决民生诉求,综治中心实行首问责任制,对群众反映的诉求事项,第一时间登记,按程序办理分流交办、引导解决,体现了“一站式”服务、“最多跑一趟”的办事效率。自运行以来,共接待群众来访54批次124人,受理纠纷84件,部门推送18件,化解纠纷41件。

分析研判纠纷隐患
坚持每周五召开工作例会,汇总分析研判风险隐患信息,根据群众矛盾纠纷类型、持续时间、冲突烈度、问题性质、当事人思想动态等因素,梳理出突出矛盾纠纷风险隐患清单,按照风险程度对矛盾纠纷进行“红色、黄色、绿色”三级分类管理。
采取“平台派单”或交办单形式,根据风险评估及化解处理意见,及时转办到乡镇或部门办理,交办受理告知单、督办提示通知、限时办结单,必要时明确牵头部门、包保领导、配合单位、工作措施和化解时限。同时,将信息录入“云综治数据平台”,接受省、州综治中心平台线上监督和指导,实现矛盾问题受理、排查、调处全程线上追踪,提高信访办结精准性和时效性。
截至目前,县综治中心召开分析例会15次,梳理分析全县上报矛盾纠纷340件。其中,红色4件、黄色25件、绿色301件,对红色定级类纠纷实行“一案一档”管控,切实做到每件纠纷“底数清、情况明、动态准”。

网格管理全域覆盖
全面推行基层治理“1053”红河模式网格化管理,县综治中心按照“规模适度、边界清晰、无缝覆盖、便于管理”的服务原则,将全县9个乡镇92个村(社区)803个村(居)民小组,按照10至15户标准划分出5354个微网格,覆盖率达100%。
为压实网格员属地责任,发挥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前哨探头”和经常性广泛联系群众作用,县综治中心作为网格化管理的指挥中枢,定期进行指挥调度、电话抽查、随时走访,对网格员上报的信息进行处置。
突出组织实施功能,组织协调纠纷化解工作,构建上下贯通、一体推进的工作格局,实行“小事马上调、大事吹哨调、难事联动调”的工作模式,确保矛盾纠纷分级分类处理。

矛盾化解维护社会稳定
形成矛盾纠纷大数据集成化立体化防控体系,构建矛盾纠纷全流程数字化管理,从时限、程序、结果等各方面,督促每个矛盾纠纷都按照矛盾纠纷化解法治化“路线图”和工作流程依法化解,让社会治理更智慧、更高效。
突出“排得出、化解得了、管控得了”实战效能,每月定期上报纠纷隐患排查、化解数据进行比对研判,对已化解的“黄色、绿色”级别矛盾纠纷进行不定期回访巡查,掌握当事人思想动态和纠纷定级转化动态,研判是否达到“服判息诉”“案结事了”的社会效果;对疑难复杂案件,县综治中心组织涉及部门和乡镇力量集中到现场摸底排查;对公、检、法部门推送的存在风险隐患的案件,分流至所属乡镇进行跟踪管控,防止“民转刑、刑转命”案件的发生,实现矛盾纠纷数量、信访总量、刑事案件数量“三下降”和扭转恶性命案发生的目标。截至目前,登记矛盾纠纷368件、化解359件(含10年以上历史遗留纠纷2件),化解率达98%,从源头筑牢预防化解底线,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