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矛盾纠纷,到综治中心”,崭新的蓝色标识牌在丽江市宁蒗县西川乡的道路两侧随处可见,醒目的“云综治”系统小程序二维码,为来往群众提供了明确的解纷指引。今年以来,西川乡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为契机,锚定“强基础、提效能、护稳定、促和谐”的目标,通过“五有”夯实基础、“七制”闭环管理,构建起“全域覆盖、全程协同、全员参与”的基层治理体系。
夯实“五有”根基,筑牢基层治理“主阵地”
亮明身份“有牌子”。乡、村两级综治中心统一悬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标识牌,让群众能够“一眼识别”,同步开通线上“云综治”服务平台,实现物理空间与数字阵地“双轨并行”。
功能集成“有场所”。整合司法所、平安法治办等资源,打造集“群众接待、矛盾调处、指挥调度、分析研判、心理咨询、法律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办公区,实现“一站式受理、一体化处置”。
多元协同“有力量”。由乡党委副书记、政法委员任主任,司法所所长、派出所所长任副主任,配备3名专职人员,“五办三中心”工作人员按实际需求轮驻,法院、检察院“随叫随驻”,形成“常驻+轮驻+随驻”协同网。
制度护航“有机制”。制定西川乡综治中心日常管理制度、重点人员管控机制等10项制度,建立“七项闭环机制”,确保“受理—研判—处置—管控—督导”全流程刚性约束。
实效导向“有效果”。矛盾纠纷化解率达95%,重点人员帮扶转化率提升18%,信访量同比下降21%,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显著提升。
健全“七项”机制,构建协同联动“新格局”
“沙某与杨某的婚姻纠纷法院已判决离婚,双方当事人情绪都比较稳定,愿意接受判决结果,建议将风险等级调为低风险。”
“本周接待来访群众2人,1起‘云综治’平台上报的纠纷需要分析研判,网格员上报的2起纠纷可以申请‘以奖代补’了……”
每周三的周研判会上,工作人员轮流汇报矛盾纠纷排查、重点人员管控等情况,对排查上报的矛盾纠纷、重点人员动态与风险隐患逐一“过筛子”,切实做到底数清、情况明。
西川乡综治中心严格落实统一受理、发现登记、分析研判、联动化解、依法办理、闭环管理、督导问效7项机制。对全乡范围内的矛盾纠纷按照“低、中、高”风险分层级动态管控、全流程闭环处置。低风险纠纷由村综治中心牵头,联合调解员、老党员、“摩萨”等人群开展调解,确保“小事不出村”;中风险纠纷由乡综治中心“兜底”介入,明确包保责任人、稳控措施,进行限时化解;高风险矛盾则由乡党委、乡政府主要领导包案推进,对涉及多部门的复杂问题,由乡综治中心“吹哨”,相关部门“报到”协同处置。
织密“一张网格”,严守治理防控“前沿关”
网格是综治工作的“最小单元”,是基层治理的“第一道防线”。西川乡以“综治中心+网格化”平台为依托,推动“多网合一”,按照村组分布,科学划分77个微网格,针对学校等重点区域,单独划分4个专属网格,确保村村有网格、户户在格中、治理无死角。
按照“定人、定岗、定责,包片区、包排查、包化解”的“三定三包”原则,每个微网格配备1名专职网格员和1名网格信息员,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体系。严格执行市、县网格员“以奖代补”政策,定期培训并鼓励网格员主动发现上报问题,2025年以来,网格员上报风险隐患线索36条,“以奖代补”资金发放率达100%,真正激活了网格“神经末梢”的治理活力。
实施精准帮扶,传递重点管控“暖心牌”
管控与帮扶并重,约束与关爱结合。西川乡综治中心推动重点人员管控从“刚性管理”向“暖心服务”转变。
对相关重点人员及家庭,建立“一人一档、一户一策”,通过每月上门走访与线上联系,动态跟踪家庭状况与思想动态;对有困难的家庭,联合民政等部门落实帮扶措施,累计帮扶60余户,其中22户被精准识别为监测户,纳入防返贫监测体系落实产业扶持、低保兜底等政策;针对未成年人辍学问题,联合教育部门开展“劝学行动”,成功劝返2名辍学学生重返校园;针对就业困难人员,开展技能培训并推荐岗位,累计介绍100余人次上岗就业,通过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重点人员感受到治理温度,有效从源头上减少风险隐患。
融合调解普法,夯实治理法治“硬底盘”
西川乡综治中心始终坚持调解既要解“事结”更要解“心结”,将法治宣传贯穿解纷全流程,构建起“调前释法、调中说法、调后普法”的闭环工作模式。
“毛建忠双语”普法“一乡一队”每月制定宣传计划,抓住关键节点开展精准普法。同时,积极与省委政法委驻大柏地村工作队、丽江市司法局驻竹山村工作队联动,邀请两支队伍中的法律专业人员深入各村开展“点对点”普法讲座,通过“案例+法条”拆解法律知识,群众法治意识明显提升。
西川乡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为抓手,从基层网格的“第一时间发现”到多部门联动的“高效能处置”,再到调解普法融合的“深层次化解”,构建起“事前预防、事中处置、事后巩固”的基层治理闭环,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宁蒗、法治宁蒗注入了西川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