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 > 云南实践 > 正文
昆明市西山区:“全链条解纷”擦亮平安建设底色
发布时间:2025-07-31  责任编辑:符晓

“没想到楼下漏水的事3天就解决了,不用跑多个部门,在综治中心一反映就有了结果。”近日,昆明市西山区马街街道居民李大姐拿着调解书,对西山区综治中心的一站式服务赞不绝口。

这是西山区综治中心推进规范化建设、实战化运行的生动缩影。近年来,西山区紧扣新时代“枫桥经验”内核,创新推出“一站式受理、全链条解决”工作法,将矛盾化解融入日常,推动全区矛盾纠纷处理调解量同比下降23.7%,让平安建设底色更亮、群众获得感更足。

 

 

高位统筹强部署 多维联动促实效

“综治中心要成为解民忧的主阵地。西山区委政法委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西山区将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作为基层治理核心工程,高位谋划、协同发力,构建起系统完备的推进体系,将政法综治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区委政法委领导多次深入一线调研督导,对“全链条解纷”等重点工作作出具体安排。

走进西山区综治中心大厅,服务窗口一字排开,39名业务骨干以“常驻+轮驻+随驻”形式入驻办公,妇联、市场监管、自然资源等部门人员随叫随驻。

“以前邻里纠纷要跑社区、司法所、派出所,现在这里做到一站式受理,入驻部门各司其职。”西山区综治中心工作人员介绍,中心专门设置了平安西山建设质量提升工作专班、普法强基办公室、特殊人群心理咨询室,对到中心解决问题的部分群众可以进行针对性普法宣传教育、未成年人特殊心理治疗,通过区、街道、社区三级综治中心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民生服务保障等问题,让群众满意度达98%。

在多元共治体系下,区、街道、社区三级排查机制得以高效运转。全区秉承主动预防优于事后灭火的理念,更加注重抓前端、治未病,着力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问题。建立区综治中心信息报送机制、风险评估办法、社会治安形势分析等机制,将普法强基补短板,基层治理、综治中心“2+3(1)+N”机制等重点工作融入综治中心工作一体推进,让每一起纠纷有人管、有人解决。

中心将治理工作进一步延伸到网格前哨,社区小组干部、“法治副村长”、“法律明白人”等力量被编入网格,共划分成五级网格2006个,配备网格员2481名,根据需要配备微网格员3834名,提升矛盾纠纷和风险隐患源头发现化解管控能力。

截至目前,综治中心共召开分析研判会议17次,处置风险等级较高的矛盾纠纷64件,化解成功率达90%以上,努力实现群众矛盾纠纷化解“最多只跑一地”。

 

 

聚焦实战强根基 科技赋能提效能

西山区在“线上+线下”创新推出“实战化双运行”模式,组建矛盾纠纷化解、重点群体服务管理、网格化管理3个专责工作组,落实信息汇聚、研判预警等核心任务。综治中心与诉讼服务、矛盾调解中心深度融合,科学设置功能分区,“中心吹哨、部门报到”机制让群众的诉求能闭环解决。

科技赋能使治理更精准。目前,该中心已将区综治中心职能作用和群众可办理事项等植入区级“AI智慧机器人”,让群众可以高效便捷地得到线上服务,同时以“云综治”平台串联起区、街、社区三级治理力量。

“以前靠腿跑、电话催,现在平台一预警,我们就能精准上门。”中心指挥调度室工作人员指着屏幕说,基层治理响应效率提升75%。

今年以来,全区排查矛盾纠纷4732件,成功化解闭环处置700件,调处成功率达90%。

跟踪问效建长效 源头化解暖民心

在矛盾纠纷处理过程中,该中心设立分流交办、风险评估、法律评析等环节,通过弄清事实,进一步厘清责任,聚焦风险精准判定当事人“责、权、利”关系,结合矛盾纠纷化解法治化“路线图”,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在登记受理后纳入全周期管理全过程,明确到责任领导,真正实现矛盾纠纷有领导管、有力量抓、群众能监督,打破了以往交办粗放混乱、监督困难、落实质效差的坚冰。

在综治中心张忠华工作室里,金牌调解员张忠华说:“现在有了综治中心做后盾和支持,我们调解更有底气,群众也更信服。”从家长里短到物业纠纷,从劳资矛盾到邻里摩擦,在综治中心的协调统筹下,调解员用耐心和专业,让“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成为现实。

如今,西山区综治中心已成为矛盾纠纷“集散地”、多元解纷“桥头堡”、社会治理“晴雨表”,群众诉求能就地响应,矛盾纠纷能从源头化解,平安建设的底色在一次次成功调解中愈发鲜亮,群众的获得感在一件件民生实事中愈发充实。

(来源:云南法制报 记者:起朝燕 郭婷婷 贺伊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