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丽江市古城区西安街道综治中心以规范化建设为抓手,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通过搭建“一站式”服务平台、建强专业队伍、完善运行机制,构建起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高效体系,让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家门口”解决。
阵地规范化:从“多头分散”到“集约集成”
走进西安街道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一站式”服务中心,综合咨询、诉求受理、法律服务、心理咨询等窗口映入眼帘,墙上的服务流程示意图清晰明了,群众往来办理业务井然有序。这一规范化平台的建成,源于街道对辖区矛盾纠纷特点的精准把握。
通过街道梳理发现,群众矛盾纠纷主要集中在婚恋、合同、建房等领域,且多涉及多部门协调。以往群众反映问题常面临“多头跑、反复跑”的困扰,为破解这一难题,街道整合综治办、派出所、司法所等部门力量,将服务关口前移至人流集中的区域。
中心以“贴心的群众诉求受理站、家门口的纠纷调解室、身边的法律(心理咨询)服务点、暖心的群众服务厅”为建设方向,推行“一个站接待、一个窗受理、多元化调解”模式,有效缩短群众办事时间。
队伍规范化:从“单一参与”到“多元协同”
“调解工作既要懂法律,也要通情理,更要真心实意为群众着想”。这是街道综治中心调解员常说的话。一支规范化的队伍,为矛盾化解提供了坚实支撑。
中心构建起多层次调处团队。由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担任中心主任,派出所、司法所所长任副主任,形成核心领导架构;综治办、派出所、司法所等部门派驻人员驻点坐班,确保日常工作高效运转;法律顾问、心理健康辅导员定期坐班,服务时间通过微信公众号提前公示;社区党组织书记、乡贤、网格员等力量按需参与,形成“专业+志愿”的立体化队伍。
在实践中,这支队伍探索出“听、劝、讲、和”的“四步入情工作法”。“听”即带着“如我在诉”的心境,让当事人充分吐露心声,建立信任;“劝”则结合纠纷类型换位思考,从维护亲情、尊重意愿等角度引导理性沟通;“讲”是兼顾法理与情理,既讲清相关法律规定,又宣讲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则根据矛盾性质,采取“精法巧调”“以调促和”等方式,将调解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成为群众信赖的“贴心人”。
机制规范化:从“粗放应对”到“精细治理”
“简单矛盾当天调、复杂矛盾重点办、疑难矛盾合力办、特殊矛盾跟踪办”,西安街道综治中心以规范化运行机制,构建起全链条“解纷网”。
在前端感知环节,街道依托网格员、居民小组长等人群力量开展日常排查,结合派出所非案件事件上报、执法队巡查、群众来访等渠道,强化一线信息收集,严格落实“日排、周研、月议”机制,确保矛盾早发现、早介入、早解决。
中端协调处置采用“全科诊疗”模式,设立四类“门诊”精准施策。“普通门诊”依托日常坐班力量,实现简单矛盾当天化解;“专科门诊”针对复杂矛盾建立“一案一档”,组建专班全程跟踪调处;“特需门诊”负责调处高风险矛盾,由街道上报区综治中心,推动区级力量下沉“提级会诊”;“家庭门诊”负责调处历史遗留或短期难化解的矛盾,由社区综治中心持续随访调处。
同时,街道依托末端跟踪考核机制,对每起化解完成的矛盾纠纷进行复盘,归纳“高频点”“易堵点”,持续优化流程,提高调解效率;完善激励机制,在“以案定补”基础上实行积分制,激发队伍积极性。
数据显示,自服务中心试运行以来,共化解一般矛盾纠纷137件、突出矛盾纠纷16件,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的目标。
下一步,西安街道综治中心将持续完善功能,努力将“一站式”服务中心打造成基层治理的响亮品牌,用实际行动守护辖区的和谐与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