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 > 云南实践 > 正文
昆明市西山区综治中心:打造群众信赖的矛盾纠纷化解“终点站”
发布时间:2025-07-21  责任编辑:符晓

西山区为昆明市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试点区域。西山区围绕“五个规范化”建设要求,坚持党建引领,由区委、区政府高位统筹推进,将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纳入机关党建“书记项目”,聚焦“开展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和“协助推动社会治安风险防控”两大功能,把坚持“四个导向”、实现“五有”目标贯穿全过程,确保区、街道、社区三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一体推进,致力于让群众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在中心“一站式”服务中迎刃而解。

场所建设:枢纽选址便群众,功能集成纾民忧

西山区综治中心选址充分考虑便民利民原则,建设于交通便捷、人口密集的区域,毗邻西山区政务服务中心及公检法等部门,周边地铁、公交等多种交通方式充分满足群众需求,为群众前来寻求帮助提供便利。中心内部功能分区合理,设有群众服务大厅、登记受理区、多元化解区、指挥调度区和专业调解区,还配备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警务联调等20余个功能室,形成了一站式服务矩阵,让群众“只进一扇门”,就能在全链条服务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

部门入驻:多元力量共融合,攥指成拳破疑难

西山区综治中心按照“常驻+轮驻+随驻”模式推动27个部门入驻,整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以及专业性行业性调解、社会组织等优势资源,构建“1+7+N”多元解纷体系,由西山区综治中心牵头,组建7支专业调解团队,聚合区级职能部门、工青妇、法学会、专家工作室、专业调解组织和社会组织等“N”个调解资源,配备调解团队7支、律师5名、心理专家6名、特色调解人员23名、专业调解人员49名、仲裁人员3名,汇聚多元力量于此,为群众提供全方位、专业化服务。

同时,线上采取“1+N”模式,即由1名职能部门、街道分管领导和若干名业务骨干使用手机端注册入驻,目前共有相关职能部门、街道984名干部职工注册入驻,确保线上线下解纷力量协同发力,让群众诉求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响应与处理。

  

运行机制:闭环流程强支撑,规范运行固根本

西山区综治中心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探索建立实体运行有关制度机制,针对登记受理容易出现矛盾问题登记“七何”要素不全、告知不规范等情况,建立登记受理机制、登记受理告知单,解决登记受理的各类矛盾纠纷;针对分析研判、法律评析不够精准和效果不佳的情况,建立分析研判、分流交办、法律评析等机制,解决分析研判简单应付、分流交办对象不准、法律评析关系不明等问题。目前,已在规范化建设中形成制度机制20个、文书模板21类,贯穿登记受理到评价回访全过程,实现全流程闭环管理。通过规范运行,中心已成功化解多起矛盾纠纷,化解成功率超90%。

  

督办落实:跟踪督办控全程,精准问效促落实

西山区综治中心建立完善跟踪督办制度,督促落实督办工作。中心组建专业的督办团队,对每个矛盾纠纷案件进行全程跟踪,定期对案件处理进度进行检查和评估,确保每个环节都有人管、有人抓。对于复杂疑难案件,督办团队会及时协调各方资源,加大督办力度,推动问题解决。通过强化督办落实,中心实现了对矛盾纠纷的精细化管理,有效提升了化解效率和质量,确保群众每一个诉求都能得到妥善处理,真正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信息化建设:数据互联优治理,科技赋能提效能

西山区综治中心接入昆明综治信息系统、社矫信息系统等平台,在全市率先试用昆明综治平台,实现矛盾纠纷“登记受理—分析研判—分流交办—法律评析—多元化解—督查督办”的全流程线上线下跟踪、全周期管理,不仅提升了矛盾纠纷化解规范化、法治化水平,还让群众办事更加便捷高效,让基层治理在数字时代焕发新活力。

  

西山区综治中心的建设,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实现了从“多头跑”到“一站解”、从“单兵作战”到“协同联动”、从“粗放管理”到“精细治理”、从“事后灭火”到“事前干预”的转变。

下一步,西山区将持续推进区、街道、社区三级综治中心规范化运行,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制度机制、优化工作流程、密切部门协同,确保人民群众每一项诉求都有人办、依法办,不断提升全区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法治化水平,努力实现化解群众矛盾纠纷“最多只跑一地”,让西山区综治中心成为群众信赖的“矛盾终点站”和“治理桥头堡”,为社会和谐稳定筑牢坚实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