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 > 云南实践 > 正文
谱写边疆基层治理现代化新篇章——西双版纳州以信息化建设为牵引抓实综治中心规范化实体化建设
发布时间:2025-04-11  责任编辑:汪雨春

近年来,西双版纳州委政法委紧盯基层治理工作中长期存在的支撑手段不足、精准治理有差距、行业部门主责虚化弱化等短板弱项,创新提出“大数据研判,信息化支撑,智能化应用”的工作思路,以信息化对综治中心工作体系、机制、流程、职责、方式等方面进行多维度重塑,推动线下综治中心变为网上综治中心、“有形”综治中心变为“无形”综治中心、集中固定办公变为随时随处办公,实现“组织机构建在网上、责任领导联在网上、诉求信息跑在网上、工作任务来自网上、工作痕迹留在网上、成效评价考在网上”,以数据赋能走出新时代“枫桥经验”西双版纳实践的智治之路。

搭好信息支撑平台,撑起综治中心实体化运行

强化顶层设计,研发迭代“平安版纳”信息平台。2019年以来,州委政法委通过深入调研、充分论证和探索试点,提出“以大数据思维谋平安,用信息化技术促综治”的思路,紧紧抓住信息化建设应用这个牛鼻子,历经5年时间研发并迭代完善“平安版纳”基层治理信息平台。该平台有PC端、移动App端和微信端三种应用类型,共涵括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网格服务管理、风险研判预警等70个功能模块,全流程支撑报送、研判、分流、交办、预警、督办、回访、考评等业务需求。目前,该信息平台有用户单位6214家、工作人员30600名,汇聚各类来源数据20类127万余条,日均新增量数据1282条,切实有效支撑综治中心实体化运行。

赋能综治中心运行,激活核心枢纽作用。以深化基层管理体制改革为契机,推动解决乡镇综治机构编制问题,配齐配强乡级综治中心力量。建立以矛盾纠纷数量为依据的人员动态入驻机制,整合行业部门力量实体运行。目前,已全面完成州、县、乡、村四级综治中心建设,其中州级1个、县级3个、乡级34个、村级366个综治中心,100%实现了有场地、有人员、实体化运行。针对综治中心职能虚化问题,重新界定各级综治中心职能定位,理清职能职责,完善规范运行流程,健全完善18个机制。各级综治中心依托“平安版纳”平台,按照纠纷化解“路线图”开展分析研判、精准分流交办、跟踪督办问效等工作,有力指导各地各部门开展矛盾化解工作,真正把综治中心核心枢纽作用发挥好。

  

打破数据壁垒,多方感知,汇聚各方数据。平台应用技术手段高效对接汇聚来自民政、司法、公安等多个部门数据,打通信息汇聚堵点,将各部门掌握的信息统一汇聚到治理平台,形成社会治理“数据池”。平台使用以来,共汇聚各行业部门数据上亿条,向相关部门推送共享信息10万余次,切实提升了信息共通共享水平,可用数据更加丰富全面。针对感知发现渠道单一、群众反映诉求不畅情况,开发并在全州乡镇推广“一码通”,开通微信端及网格用户App报送渠道,群众遇到矛盾纠纷直接扫码即可上报辖区综治中心。“一码通”功能启用以来,各级综治中心接收办理群众报送矛盾纠纷1671起,均及时研判处置。

坚持依托信息支撑手段,打造高效在线治理体系

紧扣综治中心功能定位,重塑工作体系。针对以往因县、乡综治中心责权不匹配,导致多头矛盾堆积且难以交办解决的困境,以信息化支撑重塑责任体系,确立综治中心流程实体化、业务实体化中心地位,搭建上下贯通、左右呼应、线上线下对应的组织体系。纵向搭建州、县、乡、村、网格五级综治组织体系,推动五级综治组织高效指挥、上下联动。横向链接85家平安建设成员单位和21个专业性、行业性调解组织,实现州、县、乡、村、网格贯通,县域、乡域、村域、网格间及各行业部门间工作无缝衔接,构建防范化解流程“大闭环”,充分发挥综治中心在矛盾纠纷处置中心枢纽作用。

聚焦分流交办堵点,再造跨层级、跨行业协同工作流程。传统组织体系条块分割明显,涉跨县、乡的矛盾纠纷缺乏事件流转机制和能力,难以协同调解,导致久拖不决形成梗阻案件。平台应用后,以信息化手段细化排查感知、发现上报、研判分析、分流交办、调处化解、跟踪督办等系统流程,打破原先部门之间、层级之间信息传递壁垒,以综治中心为枢纽,对报送的跨区域矛盾纠纷及时分析研判、直接分派对应区域办理,对需要协同关注的矛盾纠纷和案事件及时推送跨行业流转关注,有效支撑跨多个区域的矛盾纠纷和事件协同,实现全流程纪实和点对点精准调度、多部门多类型协同共治。

  

抓牢综治领导责任制,全程监督压实责任。平台以信息化手段围绕业务建立全程督导机制,明确各个流程责任人及工作要求,根据时间节点,对超期的任务自动短信提醒至责任人及相应上级领导,所有工作按时间节点自动留痕,做到“任务流转到哪个环节责任就跟进到哪里”,实现“全环节提醒、全链条督办、全流程追踪、全过程记录”,有效推动“该干事的部门,去干应该干的事”,让相关责任人“推不脱、躲不掉”,有效推动工作责任落实。同时,建立工作积分机制,依托平台智治系统自动加分、扣分。深化积分应用,把责任压实到各环节各责任人身上。系统应用以来,对未及时处置、及时签收及超期办理等督导提醒995次。

坚持数字赋能综治中心,破解社会治理不精准难题

构建网格治安态势研判模型,实现治安问题精准整治。应用平台后,将矛盾纠纷、案事件、三类案件等要素以网格为单元进行综合分析研判,捕捉重点网格并及时推送辖区综治中心研判开展整治。通过网格整治第一责任人调动对应行业部门,分类施策、共同整治,做到“哪里问题突出就整治哪里、什么问题突出就整治什么”。截至目前,通过大数据研判发现识别出141个重点网格、321个关注网格。网格责任人组织开展整治行动5043次,整治后,138个关注网格降级为常态网格,21个关注网格升级为重点网格。

  

持续优化分析数据模型。针对前期重点网格研判模型精准度不够的情况,不断优化模型,对原一个维度18个数据分析指标进行重新梳理,补充完善为4个维度27项分析指标,综合应用加分、减分及权重评判,努力提升大数据分析研判可行性和科学性。同时,将智能分析覆盖至边境基层治理、出租房和外来人员管理等领域,不断提升风险研判的精准性和覆盖面。

随着信息化支撑下的社会治理机构、体系、机制的不断完善,全州社会治理合力初步形成,治理效能显著提升,全州矛盾纠纷感知调处能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信息全域感知。2023年全州录入矛盾纠纷数同比提升3.33倍。2024年以来,矛盾纠纷录入率同比提升102%,矛盾纠纷初次调解成功率达99.76%,一次性办结率达91.4%,处置平均时长由7天缩短至1天,刑事、治安警情同比分别下降31.37%、31.37%,命案下降33.33%。2024年度全州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位居全省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