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 > 云南实践 > 正文
大理州剑川县:打造“枫桥式”综治中心 推动基层治理提质增效
发布时间:2025-04-01  责任编辑:符晓

近年来,大理州剑川县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实战、实用、实效”为导向,全面推进县、乡(镇)、村(社区)三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体化运行,推动基层社会治理提质增效,为平安剑川建设筑牢防线。

坚持“规范化” 建设数字赋能“主平台”

将综治中心作为创新社会治理、深入平安创建的重要平台和基础阵地,按照县级重点打造、乡(镇)全面推进、村(社区)分批建设的原则,全面推进各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

积极向县委、县政府汇报争取,高标准打造了县综治中心,中心包括接待大厅、智慧调度指挥中心、网格化管理中心、矛盾调研室、分析研判室、综合协调室、政法融媒体中心等,并建成了连接县、乡(镇)两级综治中心的视频调度系统。

指导乡(镇)、村(社区)两级因地制宜、整合资源力量,充分利用党群服务中心、司法所、派出所、平安法治办等资源,按照有场地、有标识、有人员、有职能职责、有规章制度、有信息化支撑平台“六有”标准,完成了8个乡(镇)、93个村委会(社区)综治中心建设,沙溪镇结合特色小镇建设,高标准打造了镇综治服务中心,甸南、马登、金华等乡(镇)先后完成了综治中心搬迁改造,全县三级综治中心均接入了大理州市域社会治理智慧系统,并联通网格员“社会治理通”App。

坚持科技赋能,结合“智慧安防体系”建设,积极协调移动、电信等部门,将视频监控接入到各级综治中心,打通视频资源信息壁垒,实现数据通融共用,利用数据赋能不断提升各级综治中心智慧化运行水平。

 

 

围绕“一体化” 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

以“实战、实用、实效”为标准,突出“力量整合、功能融合”,采取“常驻+随驻+职能入驻”相结合的方式,将综治中心打造成集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多元化解纷、信息化支撑于一体的综合服务阵地。

坚持多模式入驻,政法各单位和县信访局通过多种方式派员常驻,在县综治中心设置诉讼服务中心、检察服务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信访接待中心,搭建警调、访调、诉调、援调对接平台,实现“多中心合一、一中心多用”。

推进“中心吹哨、部门报到”运行模式,卫健、人社、住建、妇联等15个单位采取“动态随驻”的方式将职能融入县综治中心,婚姻家庭、劳动争议、医疗纠纷等11个县级行业调解委员会采取“职能入驻”的方式入驻综治中心,相关职能部门和调委会工作人员做到“随叫随到”,综治中心实现“一窗受理、一网通办、一站办结”,构建权责明晰、运转顺畅、集约高效的“一站式”解纷工作体系。

按照“网中有格、格中有人、人在格上、事在格中”的网格化管理模式,扎实开展“划网、明格、定责”,明确了网格化管理10个基本事项清单、7个禁入清单和网格事项纳入、退出标准和程序,划分了8个乡(镇)网格、93个村级网格、586个村民小组网格,并积极推动“微网格”建设,在村民小组网格下划分了3023个“微网格”,组建了各级网格员1516人,每年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以案定补”“以奖代补”,对基层网格员进行奖补,并开展“金牌网格调解员”评选活动,提高了网格员工作积极性,实现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网”。

 

 

突出“实战化” 打造矛盾风险化解“终点站”

积极探索配置合理、力量集中、协同作战、运行高效的模式,建立健全综治中心登记受理、分类流转、跟踪督办等工作制度,各级中心及时将中心收集的民情诉求、治安隐患、矛盾调解、安全生产等社会治理事件,转给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办理,并对办理情况进行跟踪督办,实行“消单式”管理。

健全完善研判预警、指挥调度等工作机制,县、乡(镇)两级综治中心聚焦矛盾风险预防化解,每月对社会稳定风险进行分析研判,并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定期不定期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解,做到发现得早、调解在前、化解在小,妥善处置了一批风险隐患和矛盾纠纷,将各级综治中心打造成矛盾风险化解“终点站”。

强化考核问效,将综治中心日常工作纳入平安建设考核范畴,建立健全工作例会制度,县综治中心每月深入各乡(镇)、村(社区)综治中心,掌握乡(镇)、村(社区)两级综治中心建设、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社会风险防范、网格化管理、特殊人群管控等工作开展情况,协调解决重要事项,压实工作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责任,有力推动了各类社会治理案事件的处置,切实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2022年至2024年,剑川县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连续三年排在全省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