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法动态 > 司法行政 > 正文
大理州大理市司法局打造“半小时”公共法律服务圈
发布时间:2025-05-15  责任编辑:符晓

近年来,大理州大理市司法局按照中央及省、州、市关于公共法律服务工作要求,以健全覆盖城乡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为抓手,立足“法律事务咨询、矛盾纠纷化解、困难群众维权、法律服务指引和提供”的服务功能定位,织密便捷高效的“半小时”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打造“半小时”法律服务圈

大理市司法局坚持党建引领公共法律服务建设,促进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化、网格化、精准化、便民化发展,整合律师、公证、法律服务工作者资源,充分发挥乡镇司法所前沿指挥作用,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站(点)战斗堡垒作用,努力在全市范围内打造“半小时”公共法律服务圈。

大理市司法局为织密法律服务网络,于2021年底建成了“1+13+144”三级实体平台体系,市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设立1个综合服务大厅,涵盖法律援助、公证办理、行政复议、人民调解、法治宣传等服务窗口;13个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中心配备智能法律机器人;144个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站(点)配备乡村法治通法律服务机器人。同时,在高校、火车站、机场等特殊区域设立29个特色服务点,打造大理市“半小时”公共法律服务圈。

2024年底,大理市银桥镇阳波村村民赵某洲到大理市司法局银桥司法所反映称,其与邻居赵某居因檐沟滴水问题引发纠纷,银桥镇阳波村公共法律服务站(点)指引其向银桥镇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进行法律咨询,银桥司法所工作人员迅速组织人员进行实地查看,详细了解双方当事人的诉求并进行调解,最终双方达成和解。

赵某洲说:“银桥司法所解决了实际矛盾,真正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及时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事后,赵某洲为银桥司法所送去一面“专业调解化纷争,法治之光暖人心”的锦旗。

此外,大理市司法局还推行“一村(居)一法律顾问”制度,以法治力量助力乡村振兴。大理市25家律师事务所161名律师与全市144个村(社区)签订了《村(居)法律顾问服务协议书》,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同时,实施“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深入开展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选拔培养了1280名“法律明白人”,开展培训100余场次,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普法和法治宣传、参与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等公共法律服务。目前,大理市司法局在全市144个村(社区)以法治宣传栏、宣传墙、电子宣传屏、法治图书角等多种形式建设法治文化阵地,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的法律服务。

公证便民服务“绿色通道”

大理州三塔公证处始终坚持执业为民的公证服务理念,强化宗旨意识,以人民为中心,为年迈、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危重病人等特殊群体提供公证上门服务,使公证惠及更多群众,实现群众“零跑腿”。

近日,高女士到三塔公证处驻大理市政务服务中心的司法公证窗口咨询,称其母亲因病去世后遗留一笔公积金存款,现欲申请办理该公积金存款的继承权公证。三塔公证处公证人员进一步了解到,死者的父亲、母亲、配偶、子女均健在,要求共同继承被继承人的上述遗产,但死者的父亲与母亲均年过七旬,身体不便于出行,无法到窗口办理公证。考虑到这一特殊情况,三塔公证处公证员主动提出为老人开启公证便民服务“绿色通道”,提供上门服务。

“此次公证上门服务,将公证法律服务送到老百姓家中,打通了公证服务‘最后一公里’,让公证服务惠及更多有需要的群众。”大理州三塔公证处工作人员说。

大理市司法局进一步优化公证服务方式,开展远程视频公证进乡村工作,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解决基层群众办理公证业务“有案难办”“无门可投”难题,开启公证便民服务“绿色通道”,为其提供上门服务,实现基层群众申办公证“就近办、网上办、上门办”服务。

擦亮特色法律援助品牌

为做好维护军人军属及退役军人合法权益法律服务工作,大理市依托云南展腾律师事务所成立了大理市军人军属及退役军人法律服务工作站,着力探索和精心打造具有大理特色的军人军属及退役军人法律援助工作品牌。

2024年初,退役军人黄某因家庭遗产继承产生纠纷,主动找到大理市军人军属及退役军人法律服务工作站申请法律援助,大理市法律援助中心指派律师为其代理,维护了黄某的正当权益。

2024年以来,大理市军人军属及退役军人法律服务工作站共深入军队及乡镇(街道)、村(社区)开展法律宣传咨询20余场次,为317名军人军属及退役军人开展了免费的法律咨询服务,为16名军人军属及退役军人实施了法律援助及代理诉讼,减免诉讼代理费13万余元,挽回经济损失达230余万元。

大理市司法局切实提高法律援助案件服务质量和社会公信力,做到“应援尽援、应援快援、应援优援”。2024年,大理市司法局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447件,解答法律咨询1025件次,派驻值班律师252人次,提供认罪认罚法律帮助957件,发放法律援助补贴87.01万元。

下一步,大理市司法局将继续深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坚持问题导向,找准短板弱项精准发力,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法律服务需求,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公共法律服务保障。

(来源:法治参考 记者:邓玉杰 石飞 通讯员:杨子钊 牛倩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