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色彩斑斓的彝族之乡玉溪市峨山县,一场独具特色的“双语”普法浪潮正蓬勃兴起,为这片古老而美丽的土地注入了崭新的法治活力,描绘出一幅全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生动画卷。
打破语言壁垒 法治润泽新彝乡
峨山县作为彝族聚居地,少数民族人口占据了较大比例。在过去,部分少数民族群众因语言障碍,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接受面临诸多困难。为使每一位彝乡群众都能享受到法治的温暖,峨山县精准施策,积极推行“汉语+彝语”的“双语”普法模式,有效打破语言障碍,消除沟通隔阂,让法治的阳光遍洒每一个角落,确保彝乡各族群众切实感受到法律的关怀与保护。
创新多元路径 谱写普法新篇章
峨山县精心打造了一支“双语”普法团队,成员包括78名普法专员、468名“法律明白人”、2112名扎根基层的普法队员、66名“八五”普法讲师团成员和80名“云小普”志愿者服务队员,许多成员熟练掌握“双语”技能。他们如同灵动的法治使者,穿梭于全县78个村(社区)及598个村(居)民小组,运用群众最熟悉、最亲切的语言开展普法宣传,让法治的种子在彝乡的每个角落生根发芽。
双江街道宝山村委会调解主任普卫森经常深入田间地头,用彝族语言为当地群众详细讲解外出务工意外受伤索赔等实用法律知识。他通过生动的案例和质朴的语言,赢得了群众的广泛欢迎,大家亲切地称他为“我们身边的法律明白人”。2023年9月,普卫森荣获“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称号。
结合彝乡实际情况,峨山县精心制作了一系列本土化的“双语”普法宣传视频和法治宣传音频。通过680余个“村村响”大喇叭每日定时播放,深入解读与酒驾、电信网络诈骗、家庭暴力、邻里纠纷等相关的法律条文,细致剖析法治案例,使原本枯燥晦涩的法律条文变得更具人情味,让丰富实用的法律知识,如同和煦的春风,悄然吹到百姓的“家门口”。
开展“特色普法” 掀起学法新热潮
近年来,峨山县深入挖掘本土民族文化资源,积极创新并大力开展“特色普法节”活动。在姊妹同心节、端午龙舟赛和火把狂欢节等独具特色的节日期间,精心布置普法宣传专区,巧妙地将宪法、民法典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与欢快的节庆活动有机融合。普法志愿者身着绚丽多彩的彝族服饰,通过悬挂充满民族风情的宣传横幅、展示制作精美的展板、发放印有法律知识的特色手提袋等多种形式,结合实际案例,以“双语”方式开展生动形象的以案说法宣传活动。同时,邀请民间艺人现场演绎融入法治元素的彝族歌舞、小品等精彩节目,使群众在享受视听盛宴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将法律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掀起了全民学法的热潮。
法治深入人心 焕发普法新活力
法治素养大幅提升,维权意识明显增强。通过持续深入地开展“双语”普法工作,峨山县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对法律知识的知晓率显著提升,法治意识如春日之笋般茁壮成长。越来越多的群众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遇到问题时不再茫然无措,而是第一时间寻求法律帮助。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氛围日渐浓厚,依法办事逐渐成为群众心中的行为准则。
基层治理效能显著提升,社会和谐稳步推进。“双语”普法已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有力引擎,众多矛盾纠纷在萌芽阶段即得到有效化解。人民调解员在处理纠纷时,灵活运用“双语”开展普法工作,确保事前明确法律规则、事中依法化解矛盾、事后解释法律巩固成果,实现了“调解治标+普法治本”的双赢效果。2024年以来,峨山县1199名人民调解员通过调解与普法深度融合,成功化解各类矛盾纠纷830余件,为基层社会的和谐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品牌效应初步显现,法治宣传影响深远。峨山县的“双语”普法工作凭借其创新的形式和显著的成效,赢得了群众的广泛认可与好评,逐步塑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法治宣传品牌,不仅进一步提升了峨山县法治宣传工作的社会影响力,还吸引了更多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普法事业中,为构建法治峨山汇聚了强大的合力。
持续精耕细作 绘就普法新“枫”景
未来,峨山县将着力加大“双语”普法队伍的培训力度,定期开设专业法律知识及“双语”表达能力提升课程,并特邀业内专家和学者亲临指导,持续提升队伍的专业素养和业务技能。同时,积极拓展人才招募渠道,吸引更多具备法律素养、精通“双语”的优秀人才加盟,进一步优化队伍结构,全力打造一支更为精锐、专业、高效的“双语”普法队伍,确保“双语”普法工作持续、深入推进,为构建更高水平的法治峨山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