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楚雄州禄丰市以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为抓手,力争实现刑事案件发案率持续下降、社会治安环境明显改善、矛盾纠纷有效化解、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显著提升的目标,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创新普法模式,提升工作质效。突破传统普法思维,实现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转变。通过建立“需求导向”的精准普法机制,将单向灌输转变为双向互动,让法治理念真正深入人心。精心选拔42名业务骨干,组建14支专业化市级普法工作队,深入各乡镇开展“点对点”走访、“一对一”回访等精准普法活动,确保普法工作落地见效。
聚焦重点人群,实现精准覆盖。针对特殊群体,建立“一人一档”台账管理制度,组织普法人员走村入户开展“面对面”普法。2025年一季度数据显示,市级工作队开展下沉普法66场次,惠及8605人次;到国有企业开展专项普法12场次,覆盖644人次。针对农村青壮年等重点人群,开展普法宣讲1225场次,受众达45864人次,有效提升重点人群法律意识。
创新工作机制,培塑法治思维。通过整合优化各类制度资源,构建“永不走的普法工作队”长效机制。组建专业法治指导队伍,创新开展以案释法、以调释法等特色活动,用群众身边的典型案例开展警示教育,引导群众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思维,实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基层治理目标。
下沉服务资源,延伸司法触角。在全市168个行政村实现“网格法律服务驿站”全覆盖,配备专职法律顾问9名、“法治副村长”170名、“法治副校长”92名,打造“15分钟法律服务圈”,实现36项法律服务“掌上办”。常态化开展“巡回审判进乡村”“法治体检进企业”“专项普法进民族聚居区”等特色活动,让司法服务真正走进群众生活。
培育法治人才,夯实基层基础。高度重视“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通过系统化培训、实战化锻炼,打造了一支扎根基层的法治宣传队伍。2025年一季度,全市开展“法律明白人”培训33场次,培训1662人次;组织“法律明白人”开展普法158场次,覆盖20886人次;“法治副村长”开展普法226场次,惠及7120人次。
发挥群团优势,维护特殊权益。市妇联、团市委等群团组织创新组建“龙乡嫂”普法服务队,聚焦妇女儿童权益保护,通过编排法治情景剧、创作普法快板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身边人演身边事”的普法活动,让法律知识以更接地气的方式走进群众生活。14个乡镇168个村(社区)组建“龙乡嫂”普法服务队182支,260名妇女主动寻求帮助,成功调解婚姻家庭纠纷178起,妥善处理未成年人抚养、离婚纠纷等矛盾纠纷30余件,累计为弱势群体挽回经济损失200万余元。
创新普法载体,增强宣传实效。突破传统宣传模式,创新开展反恐演练、模拟法庭等沉浸式普法活动。特别是在校园和企业领域,采用“反恐演练+以案释法”的复合模式,有效提升了重点场所的应急处置能力和群众的自我防护意识。招募出租车司机、环卫工人、快递外卖员等群体,组建68支“禄丰义警”队伍,协助开展巡逻防控、隐患排查、矛盾调解、法治宣传等工作,现有“义警”队员6300余人。
打造特色品牌,提升普法体验。模拟法庭通过完整再现庭审场景,让群众“零距离”感受法律威严。普法志愿者生动演绎审判人员、公诉人、辩护人等角色,使参与者获得强烈的心理震撼和视觉冲击,大大提升了普法教育的参与感和获得感。2024年组织模拟法庭12场次。
优化调解机制,促进矛盾化解。巡回法庭充分发挥基层优势,建立特邀调解员制度,加强与派出所、司法所等部门的协同联动,形成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推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以奖代补、以件计补”激励机制,推动越来越多的乡贤能人“管事佬”调解员群体加入调解工作,2024年化解矛盾纠纷1665件,就地化解率达97.54%。
创新“双语”普法,破解语言障碍。针对民族聚居区语言不通的难题,组建“双语”普法队伍,深入村寨、学校、田间地头,用民族语言讲解法律知识,结合典型案例开展普法宣传,有效解决了民族群众学法用法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发放法律法规材料、手提袋、小黄帽等宣传品1000余份,受教育群众达1700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