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普法强基在行动 > 正文
楚雄州武定县:“三网”融合让普法走“新”更走心
发布时间:2025-04-21  责任编辑:汪雨春

近年来,楚雄州武定县将法治基因注入基层治理血脉,创新打造“普法网、解纷网、服务网”“三网”融合体系,以“非遗+法治”“火塘普法”“蜂巢调解”等创新实践,让法治精神扎根彝乡苗寨。2024年,全县矛盾纠纷就地化解率达95%,群众法治素养测评合格率提升至92%,走出了一条民族地区普法强基的特色之路。

​ 非遗为媒,法治文化浸润彝乡

武定县深挖民族文化资源,在乌龙河畔建成全省首个彝汉“双语”法治主题公园,将《玛牧训世书》中的彝族传统训诫与民法典要义熔铸成32组景观小品,日均吸引300余人次参观学习。在猫街镇甸末村,法治文化巷的墙绘将继承法、土地承包法等编成彝族长诗,村民李德昌创作的普法酒歌《家产分配要讲法》在抖音平台点击量突破50万次,成为“行走的法治课堂”。

创新推出“法治文化大篷车”,组织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编排《振兴乡村》《爱我中华》等法治彝剧,开展“戏曲进乡村”巡演57场,覆盖11个乡镇2.3万群众。东坡傣族乡将劳动合同法改编成象脚鼓舞,在泼水节期间开展“舞动法治”活动,实现普法宣传从“单向灌输”到“双向共鸣”的转变。

​火塘普法,“法律明白人”点亮乡村

在海拔2600米的发窝乡大西邑村,火塘边的“双语微课堂”每晚准时开讲。“法律明白人”用苗语讲解土地流转政策,帮助23户村民规范签订承包合同,避免纠纷损失超百万元。全县建立14个“法律明白人”工作室,培育680名扎根村寨的法治“播种机”,累计开展火塘普法2300余场,调解纠纷1900余件,调解成功率高达98%。

  

针对山区群众需求,创新“七个一批”工作法。送法上门——省、州、县三级普法工作队开展“敲门行动”,为71户婚姻家庭风险户定制普法方案;带法回家——通过“小手拉大手”活动,发放《外出务工人员普法手册》1.2万份;“云端”学法——在136个村(社区)配备“乡村法务通”机器人,提供24小时智能咨询。

​三色预警,蜂巢调解织就平安防护网

武定县建立“红橙蓝”三级矛盾纠纷预警机制,在9个山区乡镇配备装载卫星定位系统的巡回调解车。2024年9月,东坡乡两户村民因林地界限引发“橙级预警”,司法所联合毕摩、林业专家组成调解组,运用彝族习惯法与现代测绘技术,3天内促成和解并完成司法确认。

  

构建“蜂巢式调解网络”,退休法官带领的“银发调解队”三年化解积案47件,涉案金额达760万元。在重点企业创新设立“驻企法援服务站”,通过流动仲裁庭化解劳资纠纷,2024年实现连续5个月仲裁案件“零新增”。全县建成县、乡、村三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2024年线上办理公证1270件,法律咨询响应速度缩短至15分钟。

​全域赋能,法治动能激活乡村振兴

在万德镇滑石板村,法治元素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法治文化广场成为网红打卡点,带动周边民宿增收20%。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将技能培训与普法教育结合,在“春风行动”招聘会上设立法律咨询台,为1.5万名务工人员提供维权指导,2024年追回欠薪370万元。

  

创新“法治+产业”模式,法律顾问进驻35家合作社规范合同217份,在重点产业园区设立“检察+工会+司法”维权中心,为企业避免经营风险损失超千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