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红河州弥勒市新哨镇持续探索实行“八个一”措施,主动深入群众、服务群众,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变矛盾纠纷“被动应对”为“主动化解”,不断夯实基层治理根基,着力增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全面提升新哨平安建设整体工作质效。
夯实一个战斗堡垒
持续深化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五定”工作法,始终将建强基层党组织作为深化“新哨经验”的首要任务,强化“三级书记”责任,引领和动员党员干部走进矛盾调解现场、深入隐患排查一线,使其成为命案防控的“主心骨”,使党支部建设成为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平安建设的坚强战斗堡垒。
用好一个工作机制
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持续深化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五定”工作法,坚持“委员吹哨,干警响应”的“叫应”联动机制,由乡镇政法委员召集基层政法干警组成小专班,联合开展化解管控工作,就重点疑难矛盾纠纷采取“四必到三必做”的方式,实现矛盾纠纷早发现、早处理、早上报,让各类矛盾纠纷及时化解在当地、稳控在基层,避免“小事拖大、大事拖炸”。
强一个平安阵地
对综治中心进行提质改造,推动镇、村综治中心实战化运行,整合派出所、司法所、法庭等部门力量,同时引入调解能手、律师等社会力量进驻综治中心,打造基层治理“一站式”平台,建立“党建引领+多方参与”的“1+N”协调联动机制,不断提升矛盾调解、信访接待、普法宣传等服务效能,强化信息收集、风险排查、矛盾化解等前哨功能,激活平安建设“神经末梢”。
组建一批工作队伍
以“本土化培育、专业化赋能”为抓手,打造一批政治过硬、本领高强、作风优良的平安建设力量。镇级综治中心通过整合部门力量、引入调解专家能手进驻等方式,建强“1+N”多元协同联动队伍;村级综治中心配置专职调解员、签约驻村律师、招录社区治理专干,广泛动员老党员、退役军人、妇女代表等群体,组建“巧媳妇”“老叔”“老兵”等各具特色的调解队伍和平安巡防队伍,形成“人人参与、齐抓共管”的浓厚氛围。
进行一轮民情遍访
重点走访困难家庭、社区矫正对象、刑释解教人员、信访人员、重点关注青少年等,包村联系干部每年对挂联包保村小组群众遍访一次;村(社区)干部任期内至少对辖区群众遍访一次;教师每学期要对所有学生遍访一次,对重点学生要每月随访。采取“日常走访+专题走访”“摆摊接访+敲门上访”“带案下访+上门回访”的方式,倾听社情民意,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有效提高群众安全感、满意度。
织密一张防控网络
聚焦“重点人、敏感事、风险地、隐患物”,针对14类特殊群体建立台账,对重点人员每月进行调度研判,实行分类管控重点盯防,确保无漏管失控;在学校、卫生院、农贸市场等人员密集重点场所安装高清摄像头、设置防冲撞设施、配备防爆器材和消防器材等安防设施设备;对烧烤摊、KTV、台球室等治安问题易发频发区域和重要节点加强夜间巡逻;将监控视频等各类数据整合融入镇综治中心指挥调度室,实现对重点区域的动态监控、风险预警和分析研判,以技术赋能提升风险防控的精准性和高效性。
涵养一方乡风文明
成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行为规范。深入开展“平安家庭”“好媳妇”“好婆婆”“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评选活动,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抵制陈规陋习,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同时,将村民德行与村集体经济利益分配挂钩,充分发挥经济杠杆撬动基层治理的积极作用,引导群众遵纪守法。
开展一次普法宣传
建强“专业化+乡土化”普法队伍,整合法官、律师和优秀社区工作者、“法律明白人”,解决“谁来讲”的问题。打造“精准化+实用化”普法内容,紧扣群众需求,提供让群众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的普法内容,用通俗易懂的方言解读民生热点法规、以案释法等,解决“讲什么”的问题。聚焦“多元化+融合化”普法形式,线上依托抖音、微信传播,线下开展“法治小课堂”、评选示范村户等,解决“怎么讲”的问题。
今年以来,弥勒市在“新哨经验”的助推下共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4235件,辖区接警量、治安刑事案件量逐年下降,24个治安重点村(社区)刑事案件治安案件数量分别同比下降40.91%、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