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三大建设 > 平安建设 > 正文
大理州漾濞县:多维发力强根基 精准施策优效能
发布时间:2025-08-15  责任编辑:符晓

近年来,大理州漾濞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结合实际,通过精准分类施策、强化队伍建设、创新工作方法、打造法治宣传阵地等举措,找准小切口,多措并举、精准发力,为平安法治漾濞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分类施策,提升法治建设精度

领导干部带头学法。落实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法制度,将宪法、民法典等纳入县级各类培训课程,有效提升领导干部依法决策和依法行政能力。

青少年普法常抓不懈。深入开展“法治进校园”活动,通过法治讲座、主题班会、法律知识竞赛等形式,开展法治教育宣传,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

农村群众普法贴近实际。通过组织法治文艺演出、发放普法宣传资料等形式,宣传农村土地承包、婚姻家庭、民间借贷等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农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依法维权能力。

企业普法针对性强。深入开展“法律进企业”活动,重点宣传公司法等与企业生产经营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帮助企业防范法律风险,依法合规经营。

群策群力,挖掘法治建设深度

组建普法志愿者队伍。整合“三官一律”、人民调解员等人员力量,组建普法宣讲团、“云小普”漾濞普法志愿服务队,搭建普法人才库,组建75支专业普法工作队,实现66个村(社区)“法治副村长”全覆盖。

加强“法律明白人”培养。共培养1028名“法律明白人”,打造43个“法律明白人”工作室。2024年,全县“法律明白人”累计参与开展法治宣传1547场次,参与引导法律服务2715件次,参与化解1700多起矛盾纠纷。

深化网格员管理。将法治宣传与网格化服务管理深度融合,划分2150个微网格,配备2148名微网格员,通过日常巡查、入户走访,向网格内群众宣传法律知识,收集法律需求,协助处理矛盾纠纷,2024年以来,网格员累计开展普法宣传1000余次,提供法律服务652件。

 

 

创新形式,拓展法治建设广度

“线上+线下”双向发力。采取“新媒体+普法宣传”模式开展全方位、立体式普法,在“掌心漾濞”微信公众号开设专栏,发布普法宣传信息,让群众享受到“指尖上的便民普法”。充分利用赶集天、院坝会、户长会等开展集中普法宣传、法律知识竞赛、法治主题书画展等活动,讲好线下普法小故事。

创新“文艺+普法”模式。将法治文化与文艺展演相结合,组织民间艺人广泛开展现场“说法唱法”、彝族打歌等形式多样的普法活动,让法律条文入脑入心。

创作普法宣传作品。积极编排法治主题的小品、相声、歌舞等节目,在寓教于乐中提升群众的法治素养。经“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云南普法”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宣传推广,法治乡村建设专题片《法治之光照亮光明之路》、快板节目《跟着“法律明白人” 大家一起来学法》、方言小品《春风化雨》、“法律明白人”之歌《与法同行》等作品,深受群众欢迎。

整合资源,加大法治建设力度

因地制宜打造法治文化公园、法治长廊、法治广场等阵地,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场所,设立法治图书角、法治宣传栏。目前,共建成1个县级、3个乡镇级、2个村级法治文化阵地,在66个村(社区)设置法治图书角、法治宣传栏。

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发挥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主阵地作用,通过以点带面,不断推动基层民主法治建设进程。苍山西镇光明村获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截至目前,全县共创建7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56个州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

强化综治中心阵地作用。漾濞县公共法律服务中心、9个乡镇司法所与县、乡两级综治中心实行阵地共建、力量整合、业务协同,全面做好群众接待、法律咨询服务、普法宣传、矛盾纠纷化解等工作,推动综治中心成为最佳普法阵地。

多管齐下,优化法治建设维度

推行“普法+调解”工作模式。将人民调解与法律宣传有机结合,分析纠纷产生的根源,引导群众通过合法途径解决问题,实现“调解一案、普法一片”的效果。

建立“普法+法律服务”联动机制。整合基层司法所、律师事务所、法律服务所等资源,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法律服务,在开展法治宣传的同时,同步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申请、公证办理指引等服务。

推动“普法+基层民主建设”深度融合。在村(居)务公开、民主选举、重大事项决策等基层民主建设过程中,加强法治宣传,让群众了解相关的权利和义务,依法有序参与基层事务管理,推动基层治理法治化、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