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三大建设 > 平安建设 > 正文
和谐善治绘就怒江幸福画卷
发布时间:2025-05-08  责任编辑:符晓

近年来,怒江州立足边疆实际,积极探索创新基层治理模式,在完善民生事业、促进社会和谐上持续发力,绘就了一幅和谐善治、民族团结进步的幸福画卷。

创新基层治理模式 提升群众幸福感

“你们两个都好好冷静一下,缺少了父母任何一方的爱,对孩子的成长都是有影响的,多为孩子考虑一下。”在泸水市人民法院称杆人民法庭的“玛腊”调解室内,一场离婚纠纷调解正有序展开。“玛腊”调解员赵学瑛用傈僳语,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法律法规,耐心劝解、悉心疏导,最终促使双方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这一调解场景,生动诠释了怒江州在创新基层治理模式方面的积极探索与实践。

“用傈僳语讲解法律,群众更能理解,更信任我们。”赵学瑛表示,作为本地人,她对当地的民风民俗了如指掌,又能熟练运用傈僳语与群众交流,大家自然更愿意听取她的建议。

 

“玛腊”调解员赵学瑛开展入户调查

 

“玛腊”一词在傈僳语中意为“嫂子”。称杆乡人民法庭创新引入“玛腊”调解员参与矛盾纠纷化解工作,这种融合民族习惯与现代法律的调解模式,自2021年推行以来,累计成功调处矛盾纠纷380余件。

“‘玛腊’调解模式巧妙融合了法律与道德,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称杆人民法庭工作人员介绍,这样的调解模式,实现了情与法的有机统一,切实做到了案结事了人和,为边疆民族地区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

除了“玛腊”调解模式,怒江州紧密结合民族地区实际特点,深入探索并成功推出“火塘”调解、“达比亚”调解等一系列贴近群众、行之有效的矛盾纠纷调解模式。同时,不断探索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怒江实践,创新打造红心、暖心、放心、精心、齐心的“五心网格”,通过组织实施强化党建引领等5个方面24项具体举措,不断提升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能力,让基层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不断增强。2024年,怒江州群众安全感满意度综合满意率达99.5%,连续三年排名全省第一。

聚焦“一老一小” 绘就民生温暖画卷

走进泸水市和谐社区老年“幸福食堂”,饭菜香气四溢,老人们围坐在一起,一边享用着营养美味的饭菜,一边唠着家常,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该食堂针对60岁以上老人、留守老人及留守儿童推出优惠套餐,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社区还组织志愿者团队提供贴心的送餐上门服务。

居民褚记华高兴地说:“我们老年人自己做饭既麻烦又吃力,社区有了幸福食堂,价格实惠,饭菜干净卫生,我们吃得舒心又开心。”

在社区另一角的“儿童之家”里,欢声笑语不断。这里是孩子们放学后的欢乐天地,社区为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等特殊群体打造了一个集学习、娱乐、关爱于一体的空间。

“我每个周末都会来这里,玩积木、弹钢琴、打乒乓球。”儿童胡伟杰开心地告诉记者,在这里他学会了团结友爱,养成了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兴趣爱好也得到了培养。

 

老年人在“幸福食堂”里排队打饭

 

“‘幸福食堂’和‘儿童之家’是社区关注民生、提升居民幸福感的重要举措。”和谐社区工作人员介绍道,未来,社区将持续完善服务内容,不断探索创新服务模式,让更多居民切实感受到社区的温暖与关怀,共同打造和谐幸福的家园。

“一老一小”关乎民生福祉、社会发展和家庭幸福。近年来,怒江州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和未成年人关爱保护体系,目前全州共建成养老服务机构21个、老年幸福食堂10个;建成区域性儿童福利机构1个、县级未成年人保护中心4个、乡镇(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31个、村(居)委会儿童之家223个,老有所养、幼有善育成为全州民生事业的温暖底色。

从创新调解模式到构建网格体系,从完善养老服务到关爱儿童成长,怒江州在和谐善治的道路上稳步迈进,边疆地区的民生事业蓬勃发展,一幅幸福和谐的美好画卷正在怒江大地徐徐展开。下一步,怒江州将继续探索,不断书写和谐善治的新篇章,让边疆更加繁荣稳定,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