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以来,曲靖市罗平县持续构建“一个核心、三级联动、五大主体、六个项目”的“1356”工作机制,不断丰富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切实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一个核心引领把准治理方向
罗平县始终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核心,筑牢治理“红心轴”,按照“党建引领、项目化运作、案例化推广”的工作原则,在腊山街道新村社区创建全省党建引领城乡社区治理试点工作,推进实现“打造一个书记工作室、建立一个村(居)民议事会、培育一个社区社会组织、组建一支志愿者队伍、办成一件民生实事、形成一项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经验”的“六个一”试点创建,有效整合社会资源,重点关注社区大龄未婚人员、社区矫正人员、新兴领域群体、“三留守”人员以及社区环境保护、安全生产、文明交通等方面,推动基层治理从“有效”向“高效”、从“治理”向“善治”升级。截至目前,开展入户走访慰问、“四点半课堂”“周末课堂”、政策宣传、义诊、义剪、心理健康咨询、环境整治等活动40余场次,覆盖群众9000余人次,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进一步增强了社区居民的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提升了居民满意度。
三级联动蓄势发力强基固本
罗平县始终坚持“县级统筹不缺位、街道联动不失位、村级落实不落位”的三级联动机制,建立“街道吹哨、部门报到”“县级吹哨、街道报到”的“双向奔赴”问题流转机制。在腊山街道新村社区“五社联动”试点创建中,县委社会工作部抓“统筹”,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县级、街道、社区三级联动联席会议10余次,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研判,指导制定相应的计划和措施,有序推进工作开展;街道抓“联动”,通过“网格员+网格群”“治理+服务”等模式,建立“民生微实事”快速响应机制,24小时内解决群众房前屋后积水、路灯破损等“小事”80余件,群众满意度提升至95%,充分发挥了街道“承上启下”的作用;社区激活“末梢”底盘,深化“党支部+网格+微治理”模式,把社区划分为23个网格区域、89个网格市域社会治理格局,建立“入户走访+问题收集+分级处理+结果反馈”的闭环机制,推行“村民说事”“积分制”等微治理模式,引导群众主动参与环境整治等,激发群众自治活力。
五大主体协同凝聚治理合力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罗平县以“五社联动”为切入口,坚持以居民需求、居民满意度为导向,构建“社区(平台)+社会组织(载体)+社会工作者(支撑)+社区志愿者(辅助)+社会慈善资源(补充)”的现代基层治理行动框架,让社区凝聚更多力量,有效发挥社区基础平台作用,社区“两委”积极培育社区社会组织,积极动员社区志愿者,吸纳社区公益慈善资源,鼓励、支持社区工作者参加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推动其提升转化为社工人才。聚焦社区“一老一小”、新就业群体等对象开展“一对一”心理测评、“面对面”心理面谈等心理干预活动10余次,覆盖人群100余人次。链接有效资源,对社区新就业群体20余人开展暖“新”慰问和服务,社区物业对社区环境卫生整治10余次,通过建立“需求+服务+评估”全链条机制,实现了从“各自为战”到“有机联动”“单向供给”到“双向赋能”“联动”到“共生”“端菜式服务”到“点菜式服务”的治理模式,推动社区治理从“物理叠加”到“化学反应”的质变和从管理向服务、“被动响应”到“主动创造”的转型,实现了“3+2>5”的治理效能。
六个实施项目破解基层难题
为进一步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崇高志愿精神,充分凝聚党建引领“五社联动”合力,近日,罗平县多方联动,有效整合县委社会工作部、团县委、腊山街道、罗平县曜阳社会工作服务站、志愿服务联合会及会员单位等10余家单位80余人,开展为期2天的‘六个一’送温暖进社区志愿服务”活动,通过“一次政策宣传、一次健康体检、一次心理咨询、一次爱心义诊、一次个人护理、一次环境美化”为社区有需要的群众开展“一条龙”服务,通过“敲门行动”“上门问诊”“精准把脉”“对症下药”,构筑了社区群众“家门口”享受超值服务的“生活圈”,打造了志愿服务“零距离”的“健康圈”,点亮了从“端菜式服务”到“点餐式服务”的“幸福圈”,扩大了为民服务“合伙人”的“朋友圈”,覆盖群众5000余人。在开展好活动的同时,罗平县以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群众需求,吸纳更多的志愿者为社区服务,发出问卷调查400余份,征集群众意见500余条,构建“问题共商、资源共享、服务共推”的治理动能。
下一步,罗平县将以“共建共治共享”为核心目标,推动“五社”从“政府驱动型”参与向“自主协同型”治理转变,构建“1+5+6+N”的工作体系,形成人人可参与、处处能联动的治理多元共治主体,实现从“效能提升”到“价值创造”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