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三大建设 > 平安建设 > 正文
做优做实综治中心 努力深化新时代“枫桥经验”丽江实践
发布时间:2025-04-08  责任编辑:汪雨春

2023年以来,丽江市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突出强基导向、坚持破立并举,以改革精神和创新思维大力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实体化建设,积极构建“党建+综治中心+网格化+信息化”基层社会治理格局,从玉龙雪山脚下到金沙江畔的542个四级综治中心,逐步实现了从弱到强的华丽蜕变,“舍不得的丽江”正在展现新时代基层治理的崭新气象。

 

破题:从“立柱架梁”到“实战实效”

面对传统基层治理中“部门各自为政、资源碎片化”的困局,丽江市将综治中心规范化、实体化、实战化建设作为破解基层治理困境的“先手棋”,打出了一套综治中心“三化”建设的组合拳,有效带动提升了全市基层治理效能。

规范化。搭建“四梁八柱”,制定印发《丽江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建设工作规范》,明确市、县、乡、村四级综治中心职能定位、职责任务,完善“八项职责”、建立“八项机制”,推动各级综治中心规范化运行。

实体化。打破部门壁垒,整合信访接待、矛盾纠纷调处、公共法律服务、网格化服务管理“五中心”为“一中心”,建立“常驻+随叫随驻”工作机制,构建起“1个中心统筹、N个部门联动”的治理格局。配齐配强各级综治中心人员力量,截至目前,全市综治中心专职人员从2022年底的1446人增至2573人。

 

实战化。依托“化解矛盾风险 维护社会稳定”专项治理,建立完善走访摸排、分析研判、实质化解、重点管控、闭环督导工作机制,推动群众诉求、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稳控全链条闭环、全流程管理。自专项治理以来,全市综治中心共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9559件、化解率达85%。

破局:从“单一模式”到“多元共治”

建强工作平台。发挥司法行政部门主力军作用,统筹整合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等功能,统一规范“一站式”平台人员配备、调解事项、职责任务,指定政法单位、行业部门选派业务骨干入驻,吸纳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法律顾问、律师等社会力量随驻,县、乡、村三级共建成541个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一站式”平台,实现了全覆盖。

整合力量资源。强化基层核心调解组织,加强人民调解组织规范化建设,不断拓展专业性、行业性调解组织触角。截至目前,建立涵盖乡镇(街道)、村(社区)的人民调解委员会536个,充实调解员6636名;建立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61个、行政调解组织62个、司法调解组织14个,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多元矛盾纠纷化解体系。

 

突出专业带动。抽调政法单位精干力量组建专项普法工作队、乡村振兴基层社会治理工作队“两支队伍”,积极融入基层综治中心,与基层同题共答,共同解决疑难复杂问题,推动矛盾纠纷实质化解。华坪县成立的“一家人”人民调解先锋队,有效处置10年以上历史遗留问题53件。

创新特色调解。结合丽江多民族交融的特点,通过设立民族特色调解室、个人品牌调解室,将“法言法语”本土化、民俗化。探索“毛建忠双语普法模式”,开展普法宣讲700余场次,受众达350万人次,宁蒗“普法阿普”已打造成为具有云南特色、全国知名的普法品牌。突出服务旅游,古城区束河街道“马锅头”调解室通过“1+2+N”的调解模式高效化解涉旅矛盾纠纷174件。宁蒗彝族自治县战河“摩萨调解室”,结合彝族文化特点,将法律和民族习惯相结合,近三年共调处各类纠纷300余件,有效推动矛盾纠纷柔和处理。

服务:从“管理粗放”到“精细治理”

坚持以网格化服务管理打底,加强全科网格建设和“一网清”推进,全力打通基层治理神经末梢,实现“碎片应对”到“系统治理”再到“精细服务”的跨越提升。

实现一网统管。按照“多网合一、一网通建、一网统管、一网共享”原则,制定印发《关于完善提升全市城乡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的实施方案》,大力推进全科网格建设,实现了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办。全市划分网格6742个,配备网格长6743名、专职网格员6784名。

激发基层活力。制定《丽江市网格员“以奖代补”实施办法》,对2141件风险隐患线索发放奖补资金20.49万元,选树宣传“金牌”网格员1935名,有效调动网格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网格员“前哨探头”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做实精细服务。围绕“网格清”则“全市清”的目标,制定《基层治理“一网清”实施方案》,构建“多网整合、数智赋能、闭环管理”的网格治理体系,细化网格员“三进一巡”“四问四访四报告”机制。全市14764个微网格、16204名网格信息员积极上报矛盾风险和群众诉求,综治中心通过“问题上报—分流交办—检查督促—结果反馈”的工作闭环,实现矛盾纠纷和民生诉求有效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