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三大建设 > 平安建设 > 正文
大理州剑川县“有风”调解室解锁涉旅纠纷“四维解法”
发布时间:2025-04-02  责任编辑:符晓

为护航旅游发展,近年来,大理州剑川县公安局沙溪派出所创新推出“有风”调解室,以“四维解法”为核心,构建“移动+多元+智慧+人文”涉旅矛盾化解体系,让纠纷调解既有“古镇温度”,又显“公安速度”。

 

多语种移动调解 跨越沟通屏障

针对辖区白族居民占总人口数量90%的实际和有大量外国游客的特点,沙溪派出所创新“五语三阶”调解法。

民警多语直通。组织精通白语、汉语、彝语、英语、俄语的民警组成“多语警务组”,深入街头巷尾、民宿客栈巡查,无需翻译设备就可实现“零距离”沟通,2024年现场化解涉旅纠纷89起。

三方协作破症结。遇复杂纠纷启动“1+1+1”机制(1名资深民警+1名文旅调解员+1名乡贤代表),运用“老理新说”工作法,将法律条款转化通俗案例故事,调解摄影机位争执、充电车位纠纷等新业态矛盾。2024年化解新业态纠纷21起,游客纷纷点赞“句句在理,句句能懂”。

乡音乡情筑信任。对涉及民族习俗的纠纷,民警用白族谚语“一锅茶水不分家”促成和解,协议履行率达100%。

无论是本地群众的家长里短,还是外来游客的消费纠纷,沙溪派出所都能快速响应、精准化解,2024年累计处理跨语言纠纷120余起,满意率达98%。

 

老中青三代共治 凝聚调解合力

老党员“传帮带”。发挥老民警经验优势,组建“银发调解队”,以“唠家常”方式化解邻里积怨。

中坚力量“稳底盘”。骨干民警牵头联动司法、市政部门,建立“一站式受理、联合调处”机制,涉旅纠纷平均解决时间得到大幅缩短。

青年先锋“智赋能”。青年民警运用“客栈工作群”线上收集线索,创新短视频普法、纠纷预判模型等智慧手段,实现纠纷化解“未发先防”。

 

网格化梯次快调 跑出沙溪速度

以寺登街景区为核心,将古镇划分为8个调解网格,推行“三级响应”机制:网格员就地调,商户、民宿业主兼任“调解信息员”,简单纠纷现场劝解;警务站联合调,复杂问题启动“执法小分队”,公安、市监、综治部门15分钟到场;调解室专业调,重大争议引入律师、民俗专家等第三方力量,运用“情理法融合”工作法,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驿路枫桥“四护”行动 守护茶马古道烟火气

紧扣游客核心需求,将调解服务融入古镇治理脉络。

驿路互畅。推动建立营运车行业协会,培训观光营运车辆司机兼任“流动调解员”,发放“观光九要九不要”安全贴士(含路线争议、拼车规则等图解),2024年停车占道、费用纠纷等矛盾下降68%。

客栈护安。深化简单问题“掌柜直办”机制,对核心区民宿开展包含处理物品遗失、退订争议、处置群体纠纷等内容的纠纷调解培训,2024年民宿自主化解客房服务纠纷39起。

契约护信。民警随身携带《现场调解协议书》,对简易争议当场制作调解书(加盖派出所电子章即时生效),并督促当事人当场履行,平均12分钟完成处置。

乡情护和。联动村委会组建由熟知村情的乡贤、退休教师、家族长者等人员构成的“老理新说调解组”,发挥“三不三就地”优势。

 

不设门槛,村民家中、小卖部门口、古树石凳皆可调解。不讲术语,用“分家不分心”“屋檐滴水不相争”等老理儿类比化解家庭遗产、邻里占地等纠纷。不留尾巴,调解后3日内上门回访。

茶马古道的青石板上,沙溪派出所“有风”调解室如春风化雨,将法理与人情织入古镇的经纬,用乡音唤醒共情、用传统滋养信任、用脚步丈量民心的温度。2024年,调解满意率达98%、协议履行率达100%,不仅仅是一组数据,更是四方街巷里口口相传的“沙溪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