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临沧市云县茶房乡综治中心紧紧围绕“三下降一扭转”工作目标,积极创建“枫桥式综治中心”,推行坚持1个统领、健全3个体系、落实4单工作、严把4个关口、践行1套机制的“13441”工作机制,以“党建引领、多元共治、温情破冰”为突破口,啃下基层治理“最硬骨头”,为新时代“枫桥经验”写下生动注脚。自综治中心实体化运行以来,成功调处时间跨度分别为40年、30年、27年的邻居土地梗界、亲兄弟土地梗界和邻居宅基地以及附着物纠纷,让冤家对头化干戈为玉帛,用真情和行动诠释了法律的公正和司法的温度。
纠葛不休
27年、30年、40年的矛盾漩涡
民生百态绘就着乡村发展的底色,有些矛盾如同顽固的礁石,横亘在邻里乡亲之间,一搁就是匆匆数十载。27年前,邻居两家因为土地梗界和附着物权属纠纷,针锋相对,互不相让,肢体冲突。30年前,一对亲兄弟因土地隔界纷争,在漫长的30年里不罢不休演绎着一出恩怨情仇。这30年里,两家人小则争执不断、大则大打出手。40年前,一次宅基地和宅基地附着物因历史原因划分上模糊不清,难以确权,让原本和睦相邻的两个家庭陷入了老死不相往来、无休无止的争吵。随着时间推移,几平方米的争议之地被不断放大,矛盾和心里的怨气也越来越重,数十年间,三起纠纷双方当事人都多次对簿公堂,从基层法院到中级法院再到省高院,一份份判决书承载着法律的裁决,却未能从根本上抚平双方心中的愤懑,矛盾依旧如荆棘般横亘在9个家庭20多人之间。
迎难而上
综治中心开启“破冰之旅”
由于三起纠纷时间跨度长,前期多次调解无果,各方当事人对纠纷各执一词,互不相让,随着时间推移,矛盾日益激化。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乡综治中心开启了这场艰难的攻坚行动。工作人员一头扎进故纸堆,翻找几十年前的土地档案,又马不停蹄奔走在乡间小道,拜访村里那些熟知当年情况的长辈,从他们的回忆中拼凑出历史的拼图。同步,成立了由乡平安法治办、司法所、派出所、自然资源、农业农村服务中心等部门组成的调解工作组,分组行动将工作地点“搬”到田间地头,实地走访纠纷当事人和知情人39次,梳理争执纠纷源头、地块界限、争执起因、历史经过和管理现状,谨慎研判证据材料,列出疑点清单,核实纠纷双方权属主张的合法性。与此同时,沟通当事人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倾听他们多年来积压的委屈、愤怒与渴望,让这场调解建立在充分理解的基石之上。
妙法调解
法理情的交融共促
以法为基,拨云见日。调解过程中,让三起纠纷双方当事人分别表达对争执土地的意见,各方都始终坚持自己的立场互不让步,工作组耐心稳定双方情绪,与双方当事人进行沟通交流,既尊重历史又照顾现实,按照“法、理、情”相结合的调解方式,通过“稳情绪,摆事实,诉利害,谈感情”,积极分析调解矛盾,耐心释法明理,同时发动双方亲属进行劝导。
以理服人,借古喻今。工作人员将晦涩难懂的法律法规和当年的政策文件掰开揉碎,用最接地气的语言向当事人阐释宅基地的权属界定原则。运用“六尺巷”调解工作法,以借古喻今为切入点,用六尺巷典故启发人;以公平正义为根本点,用知进退境界昭示人。从土地管理法的关键条文,到本地宅基地分配的实施细则,一一详细解读。这一番深入浅出的讲解,穿透了多年的误解迷雾,使当事人开始冷静思考自身诉求的合理性。以情动人,唤醒温情。综治中心的工作人员精心挖掘彼此邻居之间相互帮衬、共渡难关的暖心往事,在调解现场深情讲述,勾起当事人心底那份被岁月尘封的邻里情,又站在双方的立场,设身处地为他们规划未来生活。这些贴心关怀,慢慢驱散了双方心头的阴霾。经过13轮工作疏导,当事人分别于2024年7月23日、2024年12月13日、2025年3月7日,在调解协议上按下手印,三场跨越27年、30年、40年的纠纷尘埃落定,曾经冰冷的邻里关系冰释前嫌。
长效守护
筑牢和谐乡村之基
三场“跨世纪”纠纷的成功化解,不仅是茶房乡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鲜活样本,更是基层治理从“单打独斗”到“多元共治”的跨越升级。茶房乡综治中心将持续秉承善意执行理念,同时对拒不履行生效义务的被执行人采取强有力的惩戒措施,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始终把人民群众装在心中,把责任扛在肩上,以“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斗志,破除重重阻碍,闯过道道难关,切实解决执行难的问题。
“有纠纷,就到综治中心。”茶房乡综治中心将持续坚持情理法交融,站在群众的角度考虑问题,疏导群众情绪,帮助解决实际问题,让群众切实感受到人民调解的温度,用政法队伍的“爱与善良”守护一方安宁,护航茶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