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三大建设 > 平安建设 > 正文
曲靖市富源县竹园镇积极发挥“吹哨人”作用
发布时间:2025-01-14  责任编辑:汪雨春

近年来,曲靖市富源县竹园镇深入贯彻落实命案防控“6+2”专项行动和矛盾纠纷排查化解“3342”工作机制,积极探索“5个闭环”工作模式,进一步强化“吹哨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实现矛盾纠纷下沉化解、隐患问题靠前解决,让基层更和谐、社会更稳定。

 

 

“吹哨人”处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的前沿阵地,但因工作职责不明、与挂联包保对象互相不了解等问题,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推进缓慢。为发挥好“吹哨人”作用,竹园镇选取村中群众认可的党员干部或有威望的群众作为“吹哨人”,积极争取群众支持,提升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效能;组织开展业务培训,明确工作职责,提高“吹哨人”的工作能力和水平;由镇级包保领导带头到村中召开群众会,在宣讲政策的同时,让群众与“吹哨人”相互熟悉,以便更好地开展工作。此外,竹园镇还向“吹哨人”颁发聘书,通过明确工作身份进一步增强“吹哨人”的工作荣誉感与责任感。

“以前只知道自己是‘吹哨人’,但对具体要干的工作几乎不了解。镇上组织开展业务培训、颁发任用聘书、派领导跟我们一起召开群众会,让我对‘吹哨人’工作有了全面的认识,现在我很清楚自己要做什么、怎样做。”竹园镇乐乌村委会的“吹哨人”说。

在具体工作中,“吹哨人”利用空闲时间入户走访,收集邻里之间的矛盾纠纷并及时上报,由村(居)委会进行风险研判,适时组织调解。发生突发事件时,“吹哨人”5分钟内到达现场,开展劝阻、疏导等工作,并第一时间拨打“110”及村组干部电话;村(居)民小组干部10分钟内到达现场,村(社区)干部、乡镇(街道)包村领导30分钟内到达现场,进行劝导、处置。

 

 

“吹哨人”机制将矛盾纠纷“上行”变为调解力量“下沉”,让基层矛盾纠纷变“被动化解”为“主动介入”,很多矛盾纠纷得到及时有效化解。

在竹园镇现鸡田村委会土那嘎村,村民田泽会(化名)与当地一家洗煤厂因用地问题产生矛盾,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在“吹哨人”的协调帮助下,多方力量介入调解,最终,双方达成一致意见,矛盾成功化解。事后,田泽会对调解结果表示认可。

在乐乌村委会玛依咱村,村民黄大奎(化名)因修建新房与邻居黄晓武(化名)发生宅基地地界纠纷,几乎让邻里变“仇人”。在“吹哨人”的调解下,双方分清地界,黄大奎顺利修建新房。

 

 

自“吹哨人”机制推行以来,竹园镇共排查矛盾纠纷289件,化解239件。下一步,竹园镇还将持续创新工作方法、加大工作力度,最大限度化解矛盾纠纷,力争“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为基层社会治理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