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岁的余仕华,头发白了大半,警服袖口磨出了毛边,可只要一进入怒江州高黎贡山,他的脚步却比年轻民警还稳——那是30年巡山踩出来的“熟路”。从护林到守“舌尖”,岗位换了、警服样式变了,他那股“认死理”的牛劲,却从没松过。

追逃6天 他在山林里揪出砍红豆杉的人
“案子没结,心里就不踏实。”这话余仕华常挂在嘴边,2011年,在追捕砍红豆杉的嫌疑人时,他把这话落到了实处。那年,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红豆杉被砍,嫌疑人李某某跑了,躲进泸水市片马镇的深山里。余仕华主动接了追捕的活,揣着干粮就进了山。山道窄得只能容下一只脚,他跟着地上的脚印走,第二天在一间废木屋里发现了吃剩的饼干袋——“人没走远!”
可第三天一场暴雨,脚印全冲没了。同事劝他歇两天,等雨停了再找,他摇头:“雨停了,人可能就跑更远了。”白天在林子里钻,晚上就靠在树干上打盹,第五天傍晚,他终于在一道山缝里瞥见个移动的人影,赶紧掏出相机拍下。
第六天凌晨,天刚蒙蒙亮,他和同事分三路包抄。在一处崖边,看见李某某缩在那儿发抖,余仕华上前时,对方还想往崖下躲,他一把拽住:“跑不动了吧?这红豆杉是国家的,你砍了,就得负责任!”
徒步23小时办案 年过半百追逃鞋都磨破
2013年,贡山偷砍保护植物的案子多,余仕华几乎天天扎在林子里。有一次,在丙中洛秋那桶办案,公路断了,他凌晨5点就背着勘验工具出发,走的全是上坡路,荆棘刮得裤腿全是口子,到第二天凌晨4点才到案发现场。
勘验完准备往回走,嫌疑人突然往林子深处跑,一下窜出去50多米。50岁的余仕华没多想就追,山路滑,他摔了两跤,爬起来又接着跑,最后一把抓住嫌疑人的胳膊,喘着粗气说:“别跑了……我能追上你!”后来才发现,鞋底子磨穿了,脚底板也起了泡。

老花镜下记满笔记 从“护林专家”变“食药通”
2020年,余仕华转岗到环食药侦大队,负责食品药品安全工作。他以前专护林,对食药知识一窍不通,就戴着老花镜“追”着年轻民警问:“这食品保质期怎么看才准?”“假农药有什么不一样?”
笔记本上记满了“土办法”:“云南榧集中在东麓3公里处”“毒菌长得再好看,碰着带斑点的别要”“小卖部进货台账得一页页翻”。每月有20多天,他要么在林子里巡,要么在集市、小卖部转,碰到商户就念叨:“进货验资质,过期品坚决下架,乡亲们吃坏肚子可不行!”
余仕华有股“牛脾气”,碰到底线绝不松口。一次,在办理非法收购木材的案子中,商户偷偷塞红包,想让他“网开一面”,他当场把红包推回去,脸一沉:“我守的是国家的林子、百姓的安全!”
可对乡亲们,他却软得很。有村民不懂法,想砍树卖钱,余仕华没批评,隔天就扛着经济林树苗上门,蹲在地里手把手教种植:“这树长得快,结了果能卖钱,比砍树强,还不犯法。”后来又帮着联系收购商,村民笑着说:“余警官比自家亲戚还上心。”
今年59岁的他,离退休就剩一年,余仕华摩挲着磨得发亮的执法记录仪,眼里全是不舍:“这片山,我还没守够。”
他早跟保护区护林队约好了:“退休后我就来辨护林边界、识珍稀物种,这些我熟,能帮上忙。”
闲下来他还想往集市、村寨跑,把辨别假劣药品、过期食品的技巧教给乡亲:“这些知识能用得上,乡亲们吃得安心、住得踏实,我就高兴。”
从青丝到白发,余仕华凭着“老黄牛”的劲,守了高黎贡山30年,青山记得他的脚印,乡亲记得他的念叨,这就是最实在的守护、最动人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