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刚洒过怒江州泸水市称杆乡恩感思落社区,“玛腊义警队”队员欧明珍就挎着洗得发白的帆布包出了门,包里装着民情记录本、反诈宣传册,还有几颗给独居老人带的水果糖。“周二该去社区商铺巡查了,张大姐的餐馆灭火器该复检,新来的收银员信息还没登记。”她熟练地和早点铺老板打招呼,身后跟着傈僳族妹子密肖妞,两人脚步轻快,像走亲戚一样穿梭在社区里。
这支全由女性组成的“玛腊义警队”,是2024年正月里“凑”出来的班子。当时社区支部书记五提杂琢磨着,邻里纠纷、老人办事这些“细活”,女成员出面更贴心,便试着在居民群里吆喝了一声。没承想,社区干部、辅警、护边员、网格员都主动报名,20个人,傈僳族、白族、傣族三个民族的姐妹聚到一起,专管社区里那些“家长里短”的小事。

“有事找‘玛腊嫂子’,靠谱!”这话在社区里传了大半年,不是空穴来风。今年开春,新婚不久的小张两口子因为丈夫醉酒拌嘴,吵得要打110。在家做饭的义警密肖妞听说了,放下手中锅铲就上了门。“小伙子,咱男人在外头再硬气,对媳妇得软着来。”“妹子,夫妻哪有不红脸的,他酒醒了肯定后悔。”两人你一言我一语,没半小时,原本剑拔弩张的小两口,红着脸给她倒了杯热茶。
这样的调解,义警队半年干了17起,没一起“撂挑子”的。“女成员心细,会听也会劝,不像我们大老爷们,三句话说急了就呛起来。”社区民警坦言,现在居民有矛盾,先找“玛腊嫂子”,成了社区的不成文规矩。
她们管的不只是“吵架”,对居民的“急茬事”更是随叫随到。去年7月,社区居民杨某乘车返回家中时丢了提包,里面装着现金、身份证、钥匙等贵重物品,着急不已,随即向路过的义警欧明珍求助。欧明珍立即联系其他队员在社区微信群里发寻物启事,同时跟社区民警反映情况,按照路线调取监控画面进行比对。两个小时后,当她们把完完整整的提包交到杨某手里时,失主激动不已,不停向“玛腊”义警和民警道谢。
从成立到现在,这群姐妹帮居民找回过23件遗失物,替行动不便的老人代办老年证、居住证46回。“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对老百姓来说,这些事就是心头的‘急事’。”欧明珍说,义警队的姐妹们有个不成文的约定:居民的事,能当天办的绝不拖到第二天。

说起法律宣传,这群女成员的“认真劲儿”,连居民们都佩服。每周二、周五的“法律串门”雷打不动,义警麻贵珍带着民法典小册子,用“双语”讲解反家暴相关法律知识。遇到居民问“借钱给朋友没写借条怎么办”,她们就手把手教着补写凭证、留存证据。碰到老人担心“养老钱被骗”,就反复讲“保健品诈骗”“虚假投资”的法律后果。今年以来,她们发放宣传材料800多份,组织小型法律宣讲12场次,连社区里不爱出门的独居老人都懂了“遇事找法,不蛮干”的道理。
最近社区做的抽样调查显示,居民的法律知识知晓率从去年的60%涨到了85%,遇到纠纷时熟知“先找调解、再想法律”的居民占比也提升了不少。“以前遇上事要么吵架,要么闷在心里,现在‘玛腊嫂子’常来念叨,知道法律能帮咱解决问题,心里踏实多了。”开杂货店的刘师傅说。
夕阳西下时,义警队的姐妹们才陆续回家,蓝色马甲上的“玛腊义警”四个字,在余晖里格外显眼。没有警服,没有报酬,她们凭着一腔热忱,用女性的温柔和韧劲,把矛盾化解在楼栋里,把服务送到居民心坎上,在基层治理的烟火气里,撑起了一片温暖的“半边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