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法风采 > 那些人 那些事 > 正文
白舟:20年社区“马拉松”
发布时间:2025-08-26  责任编辑:符晓

有人说,社区民警的工作就像一场马拉松,没有惊天动地的冲刺,只有日复一日的坚持;而白舟,这位跑了20年“马拉松”的社区民警,至今仍在赛道上全力奔跑。从2000年穿上警服,到2004年扎根昆明市公安局盘龙分局金星派出所,再到2023年转战董家湾派出所,他的“比赛路线”始终围绕着群众的需要展开,老旧小区、医院周边、街头巷尾……每一个需要他的地方都是他的“补给站”,每一位群众满意的笑容都是他的“奖牌”。

贴心人: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解忧化险,他挺身而出。在辖区老旧小区里,一位患有精神疾病30余年、有暴力倾向的葛某,是家人不敢靠近、邻里忧心忡忡的“心病”。入户走访得知后,白舟主动联合社区网格员,找到葛某弟弟并了解到葛某是低保户,无收入,家人对他束手无策,且担忧入院费用。了解情况后,白舟没有退缩,而是四处奔走,为葛某成功申请了残疾证,解决了补贴难题。随后,他带着辅警上门耐心劝说。最终,葛某被安全送入医院治疗。

十年守护,他温暖相伴。在罗丈村经营鲜花摊的左大姐,因摊位偏僻,生意惨淡,白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主动与城管协调,为左大姐争取到一个好位置。这还不够,他化身“推销员”,主动联系辖区需要购花的单位,为左大姐拓宽销售渠道。这一帮,就是十年。一个小小花摊,通过白舟的帮助,硬是撑起了一个五口之家的生计。左大姐常说:“白警官,就是我们家的贵人!”

防护盾:筑牢医院安全防线

人流密集的延安医院是白舟分管片区的重中之重。他深知医院安全关乎万千患者和医护人员的生命线。为此,白舟主动延伸警务触角。针对易发于医院的“冒充医生”“特效药诈骗”“代挂号”等骗局,白舟深入医院及周边开展高频次、接地气的反诈宣讲,提升群众识骗防骗意识和能力,捂紧了群众的“钱袋子”。结合医院反恐防暴重点要求,白舟定期组织医院安保力量开展实战化培训。从器械规范使用、最小作战单元配合,到突发暴恐事件应急处置流程,他手把手教学、模拟演练,有效提升了医院安保队伍的专业素养和应急处突能力,为构建平安医院筑起坚实屏障。

  

破局者:让无助者有依靠

在日常工作中,他敏锐地察觉到“三无人员”(即无担责方、无支付能力、无人监管照看)的处置是个涉及多部门协作的难题。这类人员情况复杂,处置流程往往牵涉卫健、民政、公安等多个系统,信息传递和职责衔接上容易存在不畅,有时需要民警到场协调以确保救助及时。这不仅占用了警力资源,更可能影响救助效率。面对这个基层治理的共性挑战,白舟没有停留于被动应对,而是主动思考破局之道。他深入调研,积极与医院、民政部门沟通,精准定位到流程优化的关键节点在于民政部门能否更早介入、无缝承接。于是,一个创新的构想在他脑海中成型——能否在医院内设立一个专门的“民政病房”?白舟主动“穿针引线”,积极向医院阐述构想,建议由院方上报市卫生健康委,并协调市民政局共同推动。这个“民政病房”的核心目标,就是为“三无人员”建立一个快速响应通道,让民政部门能在医院内第一时间接手,承担起后续的兜底救助、身份核查、遣送协调及医疗费用结算等责任,真正实现“发现—救治—移交—保障”的无缝闭环管理,大幅提升救助效率和人文关怀。这个源于实践、旨在打通部门壁垒的措施,为解决困扰多方的“三无人员”处置难题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新路径,获得了相关部门的重视和积极回应。

  

有人说,社区工作像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但白舟却说:“只要群众需要,我就会一直跑下去。”20年,跑过20个春夏秋冬,他从未放慢脚步。这场“马拉松”,他还在全力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