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老缅泰湄公河联合巡逻执法功勋艇艇长,谭建华被誉为湄公河“活地图”,航行30万公里“零事故”。如今,他的使命不仅是护航,更是培养新一代湄公河舵手。
“没有教科书,就用经验写一本”
2011年底,中老缅泰湄公河联合巡逻执法启动。谭建华作为湄公河行船经验最丰富的船长被特招入警。
“当时最大的难题是,湄公河没有系统的航行资料,老船员靠的是口传,新来的海警队员对基本航道不熟悉。”谭建华回忆道。
为让队员尽快熟悉航道,谭建华白天巡航,拿着笔记本记录每一处险滩的水文特征;晚上靠岸,他伏案绘制澜沧江—湄公河航行参考图,标注礁石、浅滩、急流的位置。如今,他编写的《湄公河航道与引航》《湄公河水上事故警示录》已成为执法队员的必修教材,甚至连来自老挝、缅甸的船员都慕名前来学习。
“手势比口令快,经验比仪器准”
“右满舵!快!再打!”在海上,这样的口令很常见。但在湄公河,喊出口令的工夫,船可能已经撞上礁石。“这里行船,靠的是大脑记忆和肌肉记忆。”谭建华独创了一套手势操舵法:食指右舵,双指左舵,拇指稳舵。徒弟们必须在0.5秒内做出反应,否则就会被激流带偏。
谭建华的训练非常严苛——蒙眼摸舵轮练手感、深夜摸黑行船练胆量,他甚至故意在险滩前放手,让学员在千钧一发时自救。亓晓东还记得自己第一次独立操舵过湄公河楠勇河上游时的情景:“船舵失灵,船在原地打转,手抖得几乎握不住舵轮。师傅让我冷静,先分析原因找到问题。我仔细观察一番之后,才发现是船舵的转换开关关闭了,打开开关后才渐渐恢复正常。”如今,他已能熟练操作一、二、三代执法艇。
“传技术,更要传胆魄”
2012年1月14日深夜,“盛泰11号”商船传来求救信号,谭建华立即带领徒弟展开救援。他用手势指挥与探照灯照明相结合的方式,将应对紧急情况的宝贵经验传授给徒弟罗虎成。3小时的艰难航行中,谭建华的每个指令都精准到位,既确保了救援顺利进行,又向徒弟传授了应对急流险滩的技巧。到达事故发生地,发现商船触礁进水时,他一边组织施救,一边详细讲解枯水期急流的特点和处置方法。这场持续12小时的生死营救,不仅是一次成功的救援行动,更是一次生动的实战教学。
2021年8月的一次抓捕行动,让谭建华对“传承”有了更深地理解。当时,一艘涉嫌偷越国(边)境的快艇企图冲卡,不法船只凭借灵活船身在狭窄河道中穿梭。跟他同行的徒弟龙洋几次拦截未果,急得满头大汗。“别追尾,注意安全!”谭建华通过对讲机提醒道。龙洋瞬间会意,师徒二人默契配合,前后夹击将快艇逼向浅滩。12名偷越国(边)境人员最终束手就擒。
“师父教的不仅是技术,更是水上的智慧。”亓晓东说。这种智慧,来自谭建华27年的生死经验——他曾被武装匪徒用枪顶着头,也曾在“金三角”水域救起遇袭商船。
“湄公河的凶险,很多现代化仪器都测不出,只有人才能化解。”谭建华常告诫徒弟,将来面对的不仅是激流,还有毒贩的子弹、走私船的撞击。心里有底,手上才有准。
“守河的人,总有一天要交棒”
今年7月17日,“谭建华航海工作室”正式挂牌成立。工作室内有一幅特殊的地图——340处险滩的手绘标记,全是谭建华一笔一画完成的。
“以前怕手艺失传,现在有了系统传承的平台。”他笑着说。如今,工作室不仅培训中国执法队员,还为老挝、缅甸等同行提供技术支援。他发明的“滑板式流线型舵”解决了枯水期行船难题,获国家专利。
但谭建华最骄傲的,还是徒弟们的成长。亓晓东已成为优秀的航海专业骨干,首批12名学员大多数能独立巡航湄公河全程。夕阳西下,结束训练的师徒二人站在甲板上眺望河道:“师父,您当年为什么选择留下来?”亓晓东突然问。谭建华沉默片刻,指了指远处一艘商船:“你看,10年前这里不法分子袭扰不断,现在货船能平安往来——这就是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