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法风采 > 那些人 那些事 > 正文
老马和他的派出所:一对“20岁”的“老铁”
发布时间:2025-08-12  责任编辑:符晓

朝阳初升,昆明市公安局盘龙分局金辰派出所接警台前,值班民警马新揉揉酸涩的双眼,指尖轻点“刷新”键,没有新警情,又是平安的一夜。他抬头看向墙上警官证里自己的照片,照片里是他二十年前两鬓还未白的模样。

“纯手写”到“智慧芯”

藏在装备里的时光密码

2005年,马新转业来到了金辰派出所,那一年他38岁。

“派出所成立那天我在,我记得和新所搬迁的日子一样,都在六月份。我穿着新发的警服站在门口,看着老所长将写有‘金辰派出所’五个字的牌匾挂上,那天是金辰派出所‘开张’的日子。”

  

马新刚到金辰派出所时,是一名办案民警。在狭小昏暗的询问室里,奋笔疾书地做笔录是常态,钢笔尖每划一下都是岁月留下的痕迹。用过老式电脑做笔录的老马感叹道:“手写一份笔录的速度比电脑打字慢多了,可那时电脑是稀罕物,没想到有一天智能化办公能如此普及。”

  

年轻民警飞快地敲击电脑键盘,键盘声淹没了曾经的笔尖声,老马摸着监控屏幕笑道:“当年追贼全靠腿,现在监控可是我们的好帮手!”2008年抓偷车贼时,老马靠嫌疑人留下的足迹找了三条街,现在值班室的电子屏上,辖区的监控点位织成密不透风的网,“以前靠‘铁脚板’画地图,现在靠‘智慧脑’织‘安全网’,但机器只能定位坐标,人心的坐标还是得用脚丈量。”老马说。

“马警官”到“老马师”

用脚丈量岁月中的民情

  

2010年,马新成为一名社区民警。派出所的荣誉室里,至今还挂着群众送给他的锦旗,转做社区民警的那年,辖区群众都喊他马警官,马警官常常手里拿着笔记本,穿梭在辖区的大街小巷。现如今,望着眼前充满“烟火气”的商业广场,记忆中那片杂乱的村庄已经变了样,“想不到吧,老昆明人谁不知道这儿原来是治安状况最复杂的地方。”老马指着眼前的一片繁华说着。

  

辖区城中村拆迁前的那几年,老马走街串巷,裤腿总沾着泥,无时无刻不在处理着“针尖活儿”。村里的房子总被撬锁丢东西,他便挨家挨户上门做安全宣传,一遍遍地为辖区居民传授“防盗口诀”,把“防盗经”唠成村民们听得懂的“家常嗑”。长此以往,群众看见马新都亲切地喊他“老马师”。如今,这里变成了商业广场,老马笑着说:“光这片区域,警情就少了三分之二,原来晚上警车要停在村子口,现在好了,正常巡逻就能平安度过一夜。”

新老传承的“交班课”

传递的不只是岁月光阴

2015年,马新成为一名巡逻防控民警。在往后10年时间里,老马一直扎根在派出所值班室。新警小杨第一次跟老马值夜班,凌晨四点多刚接处完一起纠纷警情,老马打开保温杯喝了一口热茶说:“跟群众说话别端着架子,永远记着,你也是个普通的群众,只有心交心,事儿才能聊成。”老马一边说着一边把写满自己多年经验的笔记本塞给小杨:“这上面有我做社区工作时的一些故事,当小说看看。”

  

“以前的派出所,在巷子最里头,路边还总停满了车。好几次出警,警车开到巷口就被堵得动不了。来办事的群众更犯难,站在巷口直挠头,地图导航到巷子里也被绕晕了。”老马边说边摇头。

“现在可不一样了!派出所搬到了主街上,大门正对着十字路口,蓝牌子亮得跟信号灯似的,再也不用担心群众报警找不到地方了!”

  

霓虹灯光落在老马的警徽上,和二十年前部队转业时戴的军功章一样亮。他走出新所大门回头望去,“平安灯塔”后面高楼耸立,想起曾经在平房中的旧所,老马不禁感慨:“这楼真高!”可老马心里知道,楼再高,也得扎在老百姓抬脚就能走到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