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法风采 > 那些人 那些事 > 正文
王应红:“应”勇无畏 “红”心守边
发布时间:2025-08-06  责任编辑:符晓

古有木兰从戎去 今有警花书华章

1995年出生的王应红

从芒海边境一线到

临沧边境管理支队

南汀河畔军赛边境检查站

她是冲锋在禁毒查缉一线的无畏警花

是穿梭于边境村寨、田间地头的普法宣传员

也是执笔伏案、文武兼修的“全能手”

她就是“95后”移民管理警察王应红

 

 

边防线上的“铁玫瑰”

2014年9月,王应红怀揣报国志,踏入绿色军营,成为德宏边防支队芒海边境检查站的一名战士。这里距离国境线仅3公里,是真正的“一线中的一线”。作为站里唯一的女兵,她从不因性别而退缩,执勤查缉、上山堵卡、缉毒比武……她用汗水和坚韧,在边防线上刻下自己的青春印记。

 

 

新兵第一年,她因表现突出获评“优秀士兵”,奖品是一个印着奖章的保温杯。她满心欢喜寄回家,父亲爱不释手,一用就是十年。杯身的漆磨掉了,可那句“优秀士兵”的字却越擦越亮。每次视频,父亲总要举起杯子:“丫头,你在前面守国门,家里有你的‘军功章’陪着呢!”

有一次在训练时不小心拉伤了,大家都让她好好休息,她却偷偷在手肘处画了个笑脸,安慰自己“苦中作乐”。第二天,她照常背上装备,跟着大家伙一同进山堵卡。帐篷搭在密林里,一住就是半个月,雨季时被褥能拧出水,旱季时毒虫往鞋里钻。有次夜巡,她发现可疑脚印,带队潜伏至凌晨,最终截获一批走私货物。战友笑称:“咱们的‘铁玫瑰’,扎手但管用!”

新兵第二年,她参加缉毒大比武。凭借敏锐洞察,查获毒品10.35公斤,当三等功奖章挂上胸口时,她想起芒海山顶的朝阳——那里,钢枪的重量教会她:军人的荣耀,从来与性别无关。

 

 

赤心守国门 忠诚铸警魂

2019年,王应红被调入军赛边境检查站,面对全新的二线查缉工作,她迎难而上,虚心向老民警学习,迅速掌握“望闻问切”查缉技巧。查证件、问由来、爬货箱、钻车底、翻货物,成了她的工作日常。

同年9月,正在对过往旅客进行查验的王应红将一名男子带到重点检查区域。

“把你的行李箱打开。”

“警官,你看我箱子里除了衣服什么都没有。”男子边解释边把自己的行李箱打开摆在王应红面前。面对男子的“坦然”,王应红并没有放松警惕,在示意同事看住人后,她蹲下身仔细检查起行李箱,突然摸到行李箱底部较为厚实,王应红迅速起身将行李箱拎起,在确定行李箱重量异常后,在同事们的协助下,王应红当场从行李箱内查获毒品可疑物1.049千克,这是她到二线检查站后第一起独立判断查获的案件。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选择,而我只是选了最直接的一种方式报效国家。”从警以来,她3次执行边境维稳急难险重任务,参与缉毒行动80余次,累计查获毒品60余公斤,抓获嫌疑人40余名,用实际行动彰显了新时代移民管理警察的“硬核”担当。

 

 

“阿叔,生活中我们不要随意接听陌生人的电话,不点陌生链接,不扫陌生二维码,不下载陌生软件……”

脱下执勤服,她又成了普法宣传员,身着蓝衣、肩披红袖,带领“军赛铁拳”宣传小队深入到沿边的街道、村寨等地方,耐心地为驻地群众讲解打击跨境违法犯罪、涉枪涉爆、电信诈骗、防拐卖等相关法律知识,把法条变成群众听得懂的家常话,用实际行动践行“群众在哪里,普法就在哪里”的承诺。

柔情护边疆 丹心谱华章

刚刚开始从事政工工作时,同事纷纷感叹她的进步速度,却很少有人看见她常利用空闲时间坐在电脑前敲击键盘。政工材料写不好,她翻阅各类书籍、请教老政工;业务案件不明白,她反复学习法律条文、熟悉办案流程。

军赛边境检查站驻地辖区军赛民族乡,是全国唯一一个由4个直过民族组成的民族乡,辖区居住着汉族、佤、拉祜、傈僳、德昂等11个民族。2020年,军赛边境检查站被评为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王应红主动担任军赛边境检查站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解说员,积极与地方部门协调配合,为省、市各级领导工作组解说10余次,得到了地方工作组的一致好评肯定,为维护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突出贡献,展现了新时代移民管理警察的责任与担当。

她“文武兼修”,从缉毒骁将转型为政工能手,两年来撰写材料600余篇,100余篇稿件被主流媒体刊发,生动讲述移民管理警察的戍边故事。

正如她所说:“我想做一棵树,不仅自己挺拔,更能为他人遮风挡雨。”

从“橄榄绿”到“藏青蓝”,她荣立个人三等功2次,获评“最美国门女警”“临沧市最美政法干警”等荣誉,却始终保持着“百舸争流”的奋进姿态。在祖国西南边陲,她用坚守照亮万家平安,以赤子之心书写着新时代移民管理警察的忠诚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