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光阴,李尧把青春揉进了边境的晨雾与星光里。从20岁那个揣着“军装梦”的热血青年,到30岁扎根基层的“多面手”,他的故事里没有惊天动地的传奇,却写满了动人的坚守——那些在界河边追过的夜、训犬时留下的疤、灶台前炒出的香,无声地拼凑出一个普通戍边民警最扎实、最滚烫的人生答卷。
界河边的愣头青:怕,但必须第一个上
2015年夏,红河岸边的阳光把20岁的李尧晒得黝黑。战友们记得他初到时的模样,瘦小的个子扛着比自己高不了多少的自动步枪,笑起来露出几颗大白牙,那双眼睛亮得仿佛能点燃界河的粼粼波光。这个被叫做“愣头青”的新兵,总抢着在巡逻名单上第一个签下名字,也总在紧急集合哨响时第一个冲出营房。
橡胶林里的蚊虫能隔着作训服噬咬皮肉,货场的深夜寒气能冻僵手指,可只要任务来临,冲在最前面的,必定是那个瘦小却倔强的身影。2017年7月的一个凌晨,在金平县追查毒贩的行动中,当目标骑着摩托车疯狂冲出包围圈时,李尧没有丝毫犹豫,如离弦之箭般扑了上去。摩托车的滚烫排气管在他胳膊上烙下燎泡,飞溅的碎石子割破手掌,他却爆发出惊人的力量,死死将嫌疑人按在地上。
直到战友们赶来控制局面,才发现嫌疑人腰间赫然藏着900克冰毒。
“怕吗?”后来总有人问。李尧低头摸着胳膊上那永不褪去的印记,笑了:“咋不怕?可那一刻,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不能让他带着毒品进村!”两年多时间里,这个“愣头青”参与查获40多起走私案,案值超百万元。界河的风里,从此镌刻下他敢拼敢闯的名字。
与“辛巴”的14道勋章:从“对头”到生死搭档
2018年改革转制那天,李尧把军装叠成豆腐块收进箱底。换上藏蓝警服时,眼中的火焰依旧炽热。身份转变,初心未改。成为工勤编民警的他,在2021年迎来了职业生涯中一位特殊的战友——9个月大的比利时马里努阿犬“辛巴”。磨合的艰辛,化作他胳膊上新增的14道特殊的“勋章”。
初遇时,“辛巴”野性难驯,训练中屡屡挑衅:故意撕咬裤腿,搜爆时对着空纸箱狂吠。李尧没有气馁,他抱着训犬资料研读到深夜,凌晨五点雷打不动起来精心准备狗粮、按比例掺营养粉;烈日下,汗水浸透作训服,他不厌其烦地重复着指令,直到“辛巴”的眼神从抗拒变为专注。
最惊险的一次,“辛巴”被鞭炮声惊得失控,狠狠咬伤他的小臂。鲜血渗出,他却强忍剧痛,蹲下身轻柔地抚摸它的头,声音无比坚定:“不怕,有我在。”
汗水浇灌出信任之花。2023年云南边检总站警犬大比武的巡逻警戒科目中,“辛巴”敏锐地停下脚步,对着“嫌疑人”发出警示性的低吼,并成功将“嫌疑人”扑倒控制;服从科目中,“辛巴”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看准手势,听清口令,一令一动,动作干脆利落,没有一丝失误,以满分成绩圆满完成比赛。最终,这对历经磨砺的搭档拿下两个单项二等奖。领奖台上,李尧温柔而有力地摸着“辛巴”的头,话语轻得像风,却重逾千斤:“你看,咱们做到了。”
扎根基层的“万能钉”:哪里需要,就在哪里闪光
在十里村分站,李尧的名字就是“靠谱”的代名词。食堂师傅请假,他系上围裙便化身“李大厨”,中级烹饪师证书绝非虚名,一锅红烧肉香气四溢,让巡逻归来的战友们连汤汁都刮得干干净净;营区的三角梅蔫了,他抄起剪刀便成了“园艺师”,哼着小调修剪浇灌,硬是把寻常角落侍弄得生机盎然;谁宿舍电灯不亮、厕所堵塞,他拎起工具包就上门,边修边打趣道:“这点活儿,可比撵着嫌疑人满山跑轻松多喽!”
巡逻车在盘山路上颠簸,他握着方向盘的手稳如磐石。同事们常好奇地问:“尧哥,你啥都会,累不?”他总会笑着指向窗外的橡胶林:“瞧见没?这些树,天天挨一刀才出胶,可整片林子,不都指着它们撑起来么?”
如今的李尧,眼角刻上了风霜的细纹,笑起来时那些见证过勇毅与温情的疤痕也随之牵动,可眼中的光芒,依然如十年前界河畔那个少年般清澈而炽热。他说自己就是颗螺丝钉,组织把他拧在界河边,他就铆足劲守好国门;拧在灶台旁,他就用心“炒暖”战友的胃;拧在训练场,他就带着“辛巴”练就过硬本领。这颗普通的“螺丝钉”,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坚守了十年,早已如同界碑般,深深扎进红河岸边的泥土里,成为同事们心中那座“既能扛住雷霆万钧,也能温暖寻常烟火”的标杆。
边境的风,依旧年复一年地吹拂。李尧牵着“辛巴”巡逻的身影,依然坚定地跋涉在界河畔的晨光与暮色中。他的故事里,或许没有振聋发聩的巨响,却蕴藏着最朴素也最强大的力量——把每一件平凡的小事,做到极致,做到问心无愧,便是书写在岁月长卷上,最了不起的人生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