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光云,男,1989年1月8日出生,2008年12月参加工作,现为临沧市清水河出入境边防检查站达懂分站民警,先后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个人三等功3次。
在云南西南部的边境线上,当热带雨林的雾气还未散尽,崔光云的身影便已穿梭在泥泞之中,带着警犬沿着界碑丈量山路,在长达14.01公里的边境线上,用17年时光书写着移民管理警察的忠诚与坚守。
奖牌里的“汗与光”:用磨砺铸就国门屏障
凭借着15年驯养警犬的经验,以及对不同品种警犬习性的精准洞察,崔光云被抽调至站警犬复训班担任教员。为确保训练取得预期效果,他根据每只警犬的品种、性格特点精心制定训练方案。在训练场上,他对每一位学员倾囊相授,从警犬的基础服从训练到复杂的搜捕、追踪技巧,毫无保留地分享自身经验。
“云灿,袭!”清晨六点半的训练场上,训导员的指令刚落,警犬“云灿”便如离弦之箭窜出,精准地咬合在崔光云手中高举的咬靶中心位置,崔光云紧盯着云灿的动作,咬合的位置是否精准?身体重心是否稳定?压制姿势是否有力?眼神是否专注?手上的咬靶吱吱作响,巨大的咬合力通过咬靶瞬间传递到崔光云的手臂上,带来的疼痛和淤青是家常便饭,这个袭捕控制科目,他们已打磨了整整三个月。
这份朝夕相伴的默契,在云南边检总站首届警犬技术比武中绽放光芒。面对十二路劲旅,崔光云带领队伍连续三日鏖战,云灿在警务实战科目中英勇无畏,精准锁定目标一招制敌,助力队伍斩获检查站类团体第三名。崔光云知道,这不是终点——回到驻地,他带着队伍立刻投入日常训练,赛场的硝烟会散,但国门的“屏障”不能松。
界碑旁的“活坐标”:用脚步踩实每寸疆土
“这段3.2公里的山路,雨季有7处易塌方点,最陡的坡倾角有45度,得踩着左侧第三块青石板借力。”在崔光云的巡逻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14.01公里边境线的“密码”。这条线,他走了4年,哪里有界碑、哪里有岔路、哪里的藤蔓会钩住裤腿,他闭着眼都能说清,被民警称为“行走的边境地图”。
2024年雨季,他带着民辅警巡逻至陡坡,雨天路面湿滑,坡面隐约松动。“别动,我先上。”他手扯着杂草一点点往上挪动,双脚被鞋里灌满的沙石硌得生疼,却为战友蹚出一条安全路。那天巡逻结束,他连夜在笔记本上补了句:“6月15日,163号界碑前方100米处新增2处松动点,需增设警示桩。”
作为查缉业务骨干,他对违禁物品藏匿规律了如指掌。货车驾驶室的夹层、轮胎缝的猫腻,他闭着眼都能数出。2024年,一辆运送芒果的货车入境,驾驶员递证件时手微微发颤,回答“车上有无违禁品”时眼神瞟向副驾储物箱。老崔不动声色,打开储物箱,发现夹层里塞着12条未报备的香烟。仅去年一年,他就参与查获各类违禁物品17起,查获毒品100余公斤。
村寨中的“法律翻译官”:用真心架起警民桥梁
“界碑守得住,要靠人心齐。”这是崔光云常挂在嘴边的话。边境村寨多是民族聚居地,老人听不懂普通话,年轻人忙于生计,如何让法规“入耳入心”?崔光云巧妙地把法条编成“土味顺口溜”。
傍晚的晒谷场上,崔光云举着扩音器“唱”起政策:“边境线是红线,外人打听别乱言哟!”他的宣传册上,汉字旁标着佤语谐音,“禁止跨越边境线”画成卡通人物被界碑拦住的模样。
72岁的俄嘎大爷看不懂宣传手册,却把顺口溜记在心里,上个月还拦住了一个打听边境情况的外乡人。如今,村里20名护边员跟着崔光云巡逻,在火塘边听他讲“走私像偷自家菜”的村民,见了他总往他手里塞把烤玉米:“小崔警官,再来段新的顺口溜!”
当被问及何以能在平凡岗位上倾注如此长久的热情,崔光云只是默默忙着手里的工作,声音平静却如界碑般稳固:“岗位再平凡,也是国门的一块砖。守好这里,心里才踏实。”这朴实心语,正是无数名戍边民辅警用双脚丈量边境线、用年华守护万家安宁的初心。
从晨曦中的训练声到深夜里的巡逻灯,从警犬的吠叫声到村民的欢笑声,崔光云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平凡的事。崔光云是万千戍边民辅警中平凡的一员。他脚下没有惊天动地的波澜,却以重复的步履在国境线上踩踏出最深的忠诚足迹——没有一种平凡能脱离坚守而独自成立,那日复一日的守护本身,就是平凡岗位上最硬核的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