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法风采 > 那些人 那些事 > 正文
120次护学、520件民生事!这个警察把群众的“小事”当心头大事办
发布时间:2025-07-21  责任编辑:符晓

在怒江州兰坪县公安机关的队伍里有这样一个身影,他既能在户籍窗口为老人代写申请书,也能在办案现场追逃犯于千里之外;既能在社区里调解矛盾纠纷,让双方握手言和,也能在驻村路上为村里学生申请助学金……他就是同事口中的“多面手”和毅,一个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写进日常的人民警察。

 

户籍窗口的“暖心超人”:让30年“黑户”老人终获“身份”

“户籍小事,却是群众的心头大事。”这是和毅当户籍民警时的口头禅。面对不会写字的村民,他掏出纸笔帮忙;遇到没带现金的群众,他掏出钱包等额兑换;在行动不便的老人家门口,总能看到他背着设备上门办证的身影。

2021年,70岁的刘国清老人成了他的牵挂。漂泊30年的老人没有户口,坐火车、看病都是难题。和毅翻出泛黄的老证件,辗转联系重庆警方,为老人开通“绿色通道”。当跨越千里的远程视频核验完成,老人攥着崭新的身份证手抖个不停:“这辈子终于有‘身份’了!”

5年来,他解决了10名无户口人员的落户问题,跑遍山村代办业务3000多次。居民说:“和警官的笔,写的都是我们老百姓的心里话。”

 

 

办案现场的“拼命三郎”:翻车从沟里爬出来继续追逃犯

“案子不分大小,群众的事就是天大的事。”和毅的字典里从来没有“退缩”二字。一次缉捕逃犯途中,暴雨让车辆在泸水市的山路上原地漂移两圈,侧滑进路边沟里。他和同事爬出来拍掉泥点,硬是把车推上路继续追,最终成功抓获逃犯。

2019年,一条“有人私藏枪支”的模糊线索,让他两天两夜没合眼。排查、蹲守、突袭,最终查获8起涉枪案,扣押7支射钉枪、296颗铅弹。从警以来,他办理刑事案件28起、治安案件74起,同事说:“他眼里的线索,比刑侦放大镜还灵。”

矛盾调解的“和解密码”:6万元欠款背后的三次上门

“调解不是断官司,是解开心里的结。”在石登乡担任社区民警时,和毅创出“145”工作法——“用1份耐心、4种沟通技巧、5方联动力量”化解矛盾纠纷。

有次村民报警,说和某树拖欠6万元不还,两人差点打起来。和毅三次上门,先跟和某树算“法律账”,再听他倒“没钱还”的苦水,转头又劝报案人换位思考。最终,和某树凑齐欠款,两人握手言和:“和警官把理讲到了心窝里。”

80起纠纷化解、300余次隐患排查、20余万元损失挽回……村民们说,经他调解过的事,没人再翻旧账。

 

护学岗上的“安全卫士”:三个时段的守护方程式

“孩子是村里的希望,他们的安全比啥都重要。”在石登乡时,和毅制定“三段式护学”制度,校门口、回家路、家门口全程有人管。到回龙村后,他又搞起“村组驾驶员接送制”,护学岗上总能看到他的身影。

120次护学、50次校园检查、80场普法……家长纷纷感慨道:“只要有和警官在,孩子放学路上的影子都透着踏实。”

驻村路上的“背包书记”:把乡村振兴写成“民生答卷”

今年3月,和毅主动请缨到回龙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带着脱贫攻坚时的“背包精神”,他挨家挨户敲门:“有什么难处,都跟我唠一唠。”

在他的努力下,全村40人拿到交通补贴,52名学生办了助学贷款,16人在家门口找到工作。和毅给留守儿童送文具,给老人剪指甲,组建“民警+村‘两委’+护林员”巡防队,把普法课堂开在晒谷场上。

汛期时,他带着驻村工作队队员排查隐患16次,清理塌方900多方,帮20户受灾农户申报了救助金。

 

 

半年的时间里,无数次在崎岖山路上往返,和毅的脚趾早成了“晴雨表”——雨天山路泥泞,鞋里灌满泥浆,磨出的水泡被泡得发白;晴天太阳暴晒,鞋底烫得像铁板,新茧叠着旧茧,硬得能硌疼手指,却把“办事找法”的“种子”种进了村民心里,把“平安”刻在了大山里。

如今在和毅的背包里,又多了本乡村振兴台账。“哪家的蜂蜜该找销路,哪片坡适合种核桃,都记在泛黄的纸页上。”他说:“背包轻了不行,得装着百姓的事儿才踏实。”山路上的脚印深了又浅,那是一个警察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走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