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法风采 > 那些人 那些事 > 正文
山高法官近
发布时间:2025-07-17  责任编辑:符晓

每一次走进楚雄州楚雄市人民法院洒鸡口人民法庭,都会有一种莫名的感动。“低头深渊不见底,抬头林石插云间,耳闻对面鸡犬叫,车走还得绕一天”。这是洒鸡口法庭的法官们在下乡调解矛盾纠纷、巡回办案时的真实情景。

山不向我走来,我便向山走去。每当想起“山高法官近”,洒鸡口法庭的法官们背着国徽,上坡下坎,风雨无阻,跨越万水千山,走向深山的村村寨寨为群众服务的一幕幕情景仿佛就在眼前。对于从小在哀牢山的大山里生活的我,这样的山路我不知走了多少里,这样的辛酸苦辣我也不知尝过多少次。但是每一次看到、听到、想到、遇到这样的场景,都还是为一代代洒鸡口法庭人的付出和坚守感到骄傲和敬佩。

洒鸡口法庭位于楚雄市中山镇,海拔2300米,司法管辖楚雄市6个乡镇17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从楚雄市区到洒鸡口法庭需要近3小时的车程,山高、坡陡、箐深,是这里的真实写照。多年来,法官们用脚步丈量哀牢大地,把爱洒向千里彝山,让辖区14万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司法服务的温度和力量。“让群众少跑路,自己多跑腿,把方便和时间留给群众。”法官们这样说,也这样做。“山高法官近”,不仅是法官的承诺,更是法官用一次次行动与群众结下的深情厚谊。

  

从1956年成立三街法庭,洒鸡口法庭的司法故事就开始了。法庭是楚雄市法院干警入职入门的第一站,是成长历练的摇篮。多年来,法庭干警传承和弘扬红色司法基因和优良作风,让“马锡五审判方式”在哀牢山间延续,在离群众最近的地方办案,把法庭“搬”进村村寨寨、“搬”到田间地头。山路弯弯,风尘仆仆,留下了一代又一代洒鸡口法庭法官们的足迹,从“全国最美公务员”“全国先进工作者”段莉萍到办案能手邱德英、执行先锋杨柏先、庭长李瑛再到“双语”法官普忠辉,“90后”干警李天奋、周晓钞……一代代法庭人在这里扎根、坚守、传承、进步。法官助理李天奋说:“在洒鸡口法庭工作,她学会的便是吃苦,自己也在吃苦中得到了成长。”洒鸡口法庭庭长邵润楠说,“新征程上,我们将继承好、发扬好党的优良作风,以更加良好的司法作风赢得大山里人民群众的信赖,在高质效办好一个个案件中不断厚植党的执政根基。”

  

大山里,人们最喜欢马缨花。马缨花虽生长在荒野,但它不畏风雨、不惧冰霜、顽强生长。漫山绽放的马缨花深受当地彝族人喜爱,彝族群众将之视为吉祥、美丽、幸福的象征。“马缨花”调解室应运而生,洒鸡口法庭的调解理念正如马缨花那样不惧山高天寒,为化解群众纠纷,法官虽远必达。副庭长刘媛说,绕山绕水巡回办案,再苦再累,看到一张张群众的满意离开的笑脸,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走出大山是许多山里孩子的梦想,而山里的法官却要成为跨越大山的人。”洒鸡口法庭的“双语”法官普中辉说,自己好不容易走出大山,又回到大山,他没有半点后悔,这条路他还要坚定地走下去,把山外公平正义的法治理念刻印在大山深处。

  

山里的法官爱大山,他们从不屈服于脚下的坎坎坷坷、沟沟壑壑,他们坚守大山、耕耘大山,最终成为大山,让法治的种子在大山里开花结果。把一生都交给法庭审判事业的原红土坡法庭庭长朱朝礼,从来没有离开过大山,因为大山里的群众信任他,他成了群众心里站得直、行得正、靠得住的“大山”。

多年来,“山高法官近”成了楚雄法院人的司法情怀,深深扎根这片热土。这情怀,深埋在夜以继日办理的案件中、黑发变白发的司法传承里、翻过山越过岭的脚印里和万家灯火阖家幸福的映照中,更在火火楚雄、浪漫花都的和谐稳定与安宁里。

  

每一个法院人都深知,感受公平正义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案件办得好不好,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他们以“如我在诉、如我在办”的理念,小事不小看、小案不小办,把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当作自己的家事来办,用“山高法官近”的坚实步伐,像马缨花一样守护着楚雄大地,在奋进新征程的路上,兑现着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承诺,一路前行。这条路虽远,但初心不变,誓必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