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昆明市西山区最大公租房小区的密集人潮里,在曾经喧嚣无序的“三不管”公园角落,前卫派出所社区民警周兴蜀的身影早已深深融入南坝社区这片土地,他以汗水诠释责任、用脚步丈量社区、以真心真情换民心、用实干担当破难题,书写着一名社区民警最质朴的为民初心。
迎难而上
守护“最大屋檐”下的安宁与尊严
数万人的家,就是周兴蜀心中的“天”。
面对数万居民构成的庞大公租房社区,周兴蜀深知“大”意味着多元需求与潜在风险。低收入群体集中、流动性大,会放大管理难度;噪音扰民、环境脏乱、邻里矛盾等等,这些纠纷在这里更容易升级。
但他说:“‘泽惠园’这个名字的意义就在于润泽民生、惠民安居。这里的秩序好了,居民才会相信‘泽惠’不是口号。”
于是,他倒转了“生物钟”——别人下班归家,他的工作才真正开始。夜色中,他耐心倾听独居老人的唠叨,细心检查出租屋的安全隐患,不厌其烦地讲解最新的反诈套路,甚至自编方言“反诈顺口溜”,只为让这里的居民听得懂、记得住。
看到楼梯陡峭,他心急如焚,多方奔走,主动协调街道办、物业,推动加装“生命扶手”;担心老人突发疾病,他定期给独居老人打电话。“小周比亲儿子想得还周到!”大爷的这句夸赞,道出了多少孤寡老人的心声。
在他的“错峰”守护下,社区发案率持续下降,居民们说:“晚上回家,看到警务室的灯亮着,心里就特别踏实,像吃了‘定心丸’。那盏灯,不仅照亮了回家的路,更温暖了心房。”
变“废”为宝
激活“三不管”公园的生机与和谐
曾经“三不管”的龙江公园环境杂乱、治安堪忧,甚至衍生出无证经营等问题,乱象频生,成了周边居民的“心病”。
周兴蜀没有等待观望。他坚信,人心齐,泰山移。于是,他积极担当“牵头人”,和居民代表、热心群众及相关部门人员,共商治理良策。“这路灯得修!”“这片地能搞个活动角吧?”“音响声音得有个限制吧!”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公园治理便有了“主心骨”。
他带头组建“银发巡逻队”,热爱在公园里唱歌的王大爷、爱跳广场舞的杨大妈都成了公园的“守护者”。引入专业社工力量,联合派出所巡逻力量,定时定点清理“噪音源”,将“治安死角”转化为集休闲、安全宣教、社区活动于一体的“睦邻空间”。
如今,公园内不仅环境整洁,更常见老人悠闲散步、孩童嬉戏玩耍、居民在反诈宣传角前驻足学习,昔日的“烦恼源”已成为社区共享的“活力源”。“以前送孩子上学都绕着走,现在放学了孩子自己都爱往公园跑!”居民刘女士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特色服务
点滴细节折射为民深情
周兴蜀的警务包像个神奇的“百宝箱”,里面远不止于工作记录。翻开那本磨破了边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地记满了社区特殊人群的信息——王阿姨周二要例行检查;李师傅腿脚不便,月底需上门为其办理证件……
只因一次寻常的入户走访,周兴蜀发现了晕倒在地的独居老人,于是他的包里便常备着便民联系卡、速效救心丸、创可贴,甚至还有给低血糖老人准备的糖果。
面对数字鸿沟,他通过简洁易懂的图解教程,一遍遍教老人使用微信、识别诈骗链接、掌握手机安全操作与紧急求助功能。针对社区流动居民多的特点,他主动联系相关部门,在泽慧园警务室开设“政策咨询角”,面对群众提出的问题,他耐心解答,帮忙联系,让异乡人在这片屋檐下,找到了“家”的归属感。
“社区是‘家’,居民是‘家人’。守护好这个‘家’,让每一位‘家人’感受到安全、便捷和尊严,就是我最大的初心和职责。”周兴蜀如是说。
在日复一日的琐碎与坚守中,他用最坚实的脚步,丈量着社区的每一寸土地;用最朴素的情感,温暖着千家万户的心房。从“最大公租房小区”的万家灯火,到“三不管”公园的欢声笑语,他用自己的“初心”点亮了“民心”,用“实干”换来了“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