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法风采 > 那些人 那些事 > 正文
怒江三代守边人在97公里边界线上走了50年
发布时间:2025-07-01  责任编辑:符晓

怒江州贡山县独龙江乡马库村紧贴国境线,97.3公里蜿蜒的边界线在此伸展。从义务向导到正式界务员,再到新时代守边人,迪志新一家三代人用跨越半个世纪的接力守护,将40号、41号、42号界桩镌刻进家族的生命年轮,成为“家家是哨所,人人是哨兵”誓言的生动写照。

 

 

迪志新的父亲是马库村最早的“界桩向导”。1985年修建42号界桩时,他主动为施工队引路、背负物资,在本没有路的密林中踏出了一条巡边道。从此,义务巡护界桩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直至生命终点。

“界桩周边长满苔藓就用手抠,字迹模糊就用红漆一笔笔描,遇到塌方路段就挥刀开路。”迪志新父亲这样的老一辈守边人都是义务工作,漫漫边境线上,陪伴他们巡边的唯有自制砍刀、盐巴和装满草药的布袋。

“30年来自发承担起巡边巡界职责,凭的就是守护家园的决心!”忆及父亲,迪志新言语间满是自豪。他说,父亲对巡界路上的每一条溪涧、每一棵树木都了然于心……

沿着父辈的足迹,2014年,迪志新正式成为界务员。他守护的42号界桩是巡护路途中比较艰险的一处,山高坡陡,丛林蔽日,往返一趟常需三四天。巡边之路,步步惊心,在自制的塑料膜帐篷里取暖是常事,毒蛇出没、狗熊窥伺、蚂蟥肆虐更是“家常便饭”。然而,生死考验从未动摇迪志新的意志,每次成功到达42号界桩,在五星红旗前唱响国歌时,爱国守边的初心最滚烫:“界桩比生命更贵重!”

 

 

马库村村民与缅甸木克嘎村村民同宗同源,两边都有不少亲戚,往来密切。面对缅方亲戚一些不合规请求,迪志新说:“在维护国家安全面前,人情、亲情都可得往后放。”

2023年,25岁的马小林郑重接过父亲的巡边装备,成为第三代界务员。这个曾向往山外世界的青年,最终选择将根扎在边界线上:“爷爷总说,没有守边人,何来国家安宁?”

马小林清晰记得17岁那年随父巡边的震撼一幕,碎石陡坡,万丈悬崖,每一步都生死攸关,但父亲巡边的步伐却并未因此停歇。“抵达界桩那一刻,感觉所有艰险都化为值得。那时我就发誓,要像爷爷和父亲一样用自己的力量守护好家园的安全。”如今已娶妻生子的马小林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守护好家园,看护好边境!”这是他要将根深扎于这片土地的庄严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