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法风采 > 那些人 那些事 > 正文
车德:让“枫桥之花”沿着乡村振兴道路盛开
发布时间:2025-05-26  责任编辑:符晓

雨后的清晨,薄雾还未散去,西双版纳州景洪市人民检察院派驻勐龙镇邦飘村的驻村第一书记车德开车沿着蜿蜒的硬化路在山中“盘旋”,车子后备厢放着一袋米、一桶油,目的地是邦飘村松林小组独居老人娜帕的家。

“扎车,来家里喝茶。”“扎车,我家有个事拿不定主意,你帮我想想。”一路上,村民们热情地招呼车德到家中做客,他笑着一一回应:“下次来,今天还有工作任务。”“等我忙完给你打电话。”……

 

 

车德本是哈尼族人,但在当地拉祜族群众心中,他是松林小组的“第80户村民”,由于经常看到他为村里的大小事忙碌奔波,村民们亲切地称呼他为“扎车”(拉祜族名字,意为:跑得快)。

邦飘村,曾是景洪市贫困人口最多的行政村,而松林小组更是其中最贫困的村寨。2018年3月,车德来到勐龙镇邦飘村驻村,初来乍到的他,在直过民族村寨中的工作困难重重:语言不通、习俗不同、村民内生动力不足、人居环境差……为早日融入村民当中,他晚上自学拉祜语,上门了解村民的需求和困难,逐渐“敲”开了村民的心门。

“做好脱贫攻坚工作,关键在于扎根到人民群众中,只有实实在在地为百姓排忧解难、谋福利,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真心认可,他们才会把你当成亲人、信任你,愿意跟着你一起干。”车德说。

“驻进村里,更要干在实处。”受山地地形限制,邦飘村的村民曾长期以小规模传统农作物种植为生,收入水平不高,集体经济基础薄弱。

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车德开展市场考察和深入学习,因地制宜引进香椿种植,积极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业”,采用“企业+合作社+脱贫户”的经营模式,开辟了100亩的香椿种植基地,带动村内脱贫户实现就近就地就业。

2024年9月,邦飘村的香椿种植规模扩大至360亩,通过不断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以及优化种植方法和引进优质品种,进一步促进村集体和村民的增收。截至目前,邦飘村实现集体经济年增收20万元以上。

全力以赴壮大集体经济的同时,车德也尽力为群众办好实事。据邦飘村党总支书记康小平回忆,2018年9月,车德在走访中发现松林小组村民扎么家的房屋地基塌陷、有裂缝,存在安全隐患,便连夜召集村干部为扎么在村里找到了一块土地作为新的宅基地。由于扎么经济困难无力支付宅基地费用,车德个人出资为其买下宅基地,并带着村内青壮劳动力帮助扎么一家平整地面、建盖新房。一个月后,扎么一家如愿住进了新房。

驻村7年多,车德用心用情办理村内的大事小事,不仅凭借真诚成为邦飘村松林小组“第80户村民”,还充分运用法律知识,结合自己在检察院的工作经历,帮助邦飘村的村民依法化解各类矛盾纠纷。

“自从车队长来了以后,带着我们村委会的人解决了很多问题。现在我们村里的道路,家家户户的庭院都硬化了。车队长还带着我们把村里的土地都用起来,让百姓的口袋‘鼓’起来。要不是他,我们村不可能改变得这么快。”康小平的言语中透着感激,“车队长到邦飘村驻村以来,村民富了、环境美了、生活好了,村里的矛盾纠纷也少了。村民遇到事情都知道要走法律途径,经常来找他咨询或调解矛盾。”

“刚来驻村时矛盾纠纷较多,自从2022年以后矛盾纠纷大幅减少。现在,村里产业蓬勃发展,村民将精力投入生产经营中,村寨也变得越来越美丽、和谐,这些与村民法治意识整体提升是分不开的。”车德说。

 

 

驻村工作中,车德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在落实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各项任务的同时,结合自身优势和单位职能,积极为群众调解矛盾纠纷,并邀请检察官、司法所工作人员入村,共同向村民们开展法治教育,提供法律援助。驻村以来,车德成功帮助村民调解矛盾纠纷40余起。

谈及为群众化解矛盾纠纷的工作,车德说:“矛盾纠纷若处理不当,可能会升级或衍生出新的问题。作为市检察院的工作人员和驻村第一书记,我必须主动作为,通过依法调解和加强法治宣传等方式,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为乡村振兴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因工作成效突出,车德先后荣获省、州、市优秀驻村扶贫工作队员称号、省优秀驻村第一书记称号、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章、第四届“景洪好人”称号、西双版纳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景洪市2023“感动景洪”十大人物称号。

如今的邦飘村,乡村振兴的美丽画面在不断刷新:环境优美、乡村和谐,新房在崛起、产业在发展,充满希望和活力的大山深处,一朵朵“枫桥之花”沿着乡村振兴道路徐徐盛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