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穿过榕树梢,斑驳地洒在西双版纳州景洪市人民法院的门前。二楼的审判庭里,一位身着法袍的女法官正俯身与当事人轻声交谈,醒目的法徽在她胸前泛着温润的光泽——这是杨秀芳最寻常的工作场景。从书记员到员额法官,十余载光阴流转,她始终扎根在这片西南边陲的土地上,用法槌敲响正义的回音,更用司法的温度焐热无数颗彷徨的心。
初心如磐:在理想与现实间坚守
2013年的夏天,年轻的杨秀芳怀着对法律事业的憧憬走进法院大门。从书记员做起,她像海绵一样汲取着司法实践的养分——整理卷宗时逐页研究裁判思路,旁听庭审时默默记录调解技巧,深夜加班时反复推敲文书写作。每当看到当事人满意的笑容,听到同事讲述办案法官的感人事迹,她都会握紧笔记本暗下决心:“总有一天,我也要在这份职业上发光发热。”
2021年7月,她如愿成为一名员额法官。截至2025年4月底,累计收案4104件,结案3789件,其中调解案件数779件。但基层法官的工作远非想象中那般光鲜,堆积如山的案卷、难以沟通的当事人、写不完的判决书,都让她深夜辗转反侧。然而这位傣乡女儿有着与生俱来的坚韧:“怀疑是成长的必经之路,重要的是调整心态继续前行。”正是这份清醒与坚持,让她在岁月的打磨中愈发成熟稳重。
柔情司法:在法理与情理间寻找平衡
“法官,我真的没骗人,这钱是我辛辛苦苦干活的工钱啊!”原告粗糙的双手紧紧攥着一张皱巴巴的结算单,声音有些颤抖。
这是一起农民工讨薪案件。原告起诉被告拖欠劳务费,但他提供的唯一证据,是一张没有签字、也没有微信聊天记录佐证的结算单图片,而被告始终联系不上,案件只能公告送达后缺席审理。
按照法律规定,杨秀芳完全可以依据“谁主张谁举证”原则,以证据不足驳回起诉。但看着原告黝黑的脸庞和布满老茧的双手,她犹豫了——如果被告确实欠薪,而原告又因缺乏法律意识未能固定证据,简单的判决驳回可能会让这位农民工兄弟的维权之路更加艰难。
于是,她登录办案系统,查询被告是否有其他关联案件从而联系被告。功夫不负有心人,她发现被告曾在另一起案件中出现过,她找到被告当时的代理律师,简要向其说明了情况。当那位素不相识的律师热心协助联系被告,最终促成双方达成调解时,杨秀芳的内心被深深触动:“法律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温暖的守护。”
这样的故事,在杨秀芳的审判生涯中并非个例。在她看来,法官的职责不仅是作出正确的判决,更是在每一个细节中,让当事人感受到司法的温度与力量。
温情守护:在司法细节中彰显为民初心
在杨秀芳的办公室里,一面写着“和谐社会司法公正,依法依规亲力亲为”的锦旗格外醒目。这面锦旗承载着一个关于司法温度的故事,也见证着一位基层法官的职业坚守。
那是一起普通的买卖合同纠纷案,标的是一辆二手车。案件本身并不复杂,经过调解,双方当事人很快达成协议。但在签署调解书时,原告流露出担忧:“杨法官,我怕对方到时候不来收车……”
察觉到当事人的顾虑,杨秀芳没有简单地以“调解书具有法律效力”回应,而是主动提出:“我们可以约定具体的交车时间和地点,如果需要,我可以到场见证。”
交车当天,杨秀芳和书记员提前来到约定地点。阳光渐渐西斜,被告却迟迟未现身。原告焦急地来回踱步,不时看表。
“再等等,可能路上耽搁了。”杨秀芳安慰道。这一等就是一个多小时。当被告终于出现时,杨秀芳没有责备,而是耐心协助双方完成车辆和价款的交接手续。看着原告如释重负的笑容,她感到所有的等待都值得。
“其实这只是我们工作中的一件小事。”杨秀芳常说。但正是这样的“小事”,让当事人真切感受到了司法的温度。那面锦旗上的“亲力亲为”四个字,正是对她工作态度的最好诠释——法律要通过法官的实际行动走进百姓心里。
如今,这面锦旗不仅是对过去的肯定,更是指引未来的明灯。每当看到它,杨秀芳就会提醒自己:要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这种感受,往往就体现在法官多走的一小步、多等的一小时、多说的一句暖心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