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滇西边陲的保山市腾冲市人民法院蒲川法庭,有这样一位法官,他年均办案超300件,结案率达98.2%;他跋山涉水,将法庭搬到田间地头;他以情释法,让矛盾纠纷止于诉前。他是腾冲市法院蒲川法庭副庭长番广林,工作多年来,他一直用行动诠释着“司法为民”的初心,用脚步丈量着边疆法治的温度。
以理论之光照亮实践之路
“政治过硬是法官的立身之本。”番广林始终将政治学习作为必修课,工作中,他坚持对政治理论进行全面系统的学习,并将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他每周组织干警学习交流,以“深学细照笃行”锤炼队伍政治素养,坚定干警理想信念,增强干警能力本领。
用高效办案书写公正答卷
2024年,在番广林办理的335件案件中,68.66%以调解撤诉化解,上诉案件“零改判”。面对案件激增,他创新运用“指尖送达”“云端调解”方式,用微信群搭建沟通桥梁,让远隔千里的当事人隔空握手言和。他坚持“能调尽调、当判则判”,判决后耐心释法明理,让群众“赢得明白、输得服气”。他主审的民商事案件,五项质效指标全线“优标”,成为服务乡村振兴的法治护航者。在蒲川乡米果村的一起提供劳务者受害责任纠纷中,提供劳务者与雇主系寨邻,在提供劳务过程中死亡。番广林受司法所邀请,协助对案件进行调解。在调解过程中,他对双方进行释法明理,促成雇主与家属达成赔偿协议。双方签订协议后,他又征求双方的意见,及时对该调解协议进行司法确认,既保障死者家属权益,也避免双方因琐事再起纠纷。
用心解纷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
“法官不能只坐堂问案,更要走进群众心里。”工作中,番广林深入新华乡新山社区坝角村,将便民诉讼服务向基层和边境民族地区延伸;他化身“法治副村长”,在赶集日普法、在校园开讲座,让法治种子扎根乡土。他推进巡回审判,结合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利剑护蕾”等相关工作要求,将田间地头、村寨小巷、边境一线作为法治宣传阵地。通过努力,一桩桩纠纷的当事人在他的调解下化干戈为玉帛。
在他审理的王某与宝某离婚纠纷一案中,宝某系上门入赘的赘婿。在调解过程中,番广林注意到宝某情绪激动。在对宝某进行安抚宽慰的同时,番广林将案件情况及时通报辖区派出所、司法所及当地村委会,预防事态升级。最终,经过调解,双方离婚,由王某支付宝某财产折价款3万元。履行期限届满后,王某却未按约定支付宝某相应款项。宝某没有选择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而是自行前往王某家中蹲守讨要。在此过程中,宝某情绪失控,做出骑摩托车冲撞王某的过激举动。番广林知道该情况后,及时与派出所、村委会对接,联合对宝某进行耐心劝说,安抚其激动情绪;同时,积极动员王某履行支付义务。最终,在多方努力下,王某现场支付宝某3万元,成功将这场一触即发的“民转刑”危机化解于无形,有效避免了矛盾的进一步激化升级。
凭清廉本色坚守法治初心
“法官的一言一行,关乎司法公信。”日常工作中,番广林严守准则、条例,与律师交往“清如水”,对当事人“拒吃请”,多年如一日保持“零错案”“零违纪”记录。他说,百姓的信任最珍贵,廉洁是底线,更是底气。他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政绩观,塑造了公正廉洁的法官形象。
从审判台到村寨小巷,从卷宗文书到家长里短,番广林用“铁肩担道义”的担当和“枝叶总关情”的细腻,在边疆大地书写了一名基层法官的赤诚。他的故事,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注脚,更是司法为民的最美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