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法风采 > 那些人 那些事 > 正文
密应华:三十载法治深耕路 银发丹心铸检魂
发布时间:2025-03-26  责任编辑:符晓

密应华,怒江州泸水市人民检察院四级高级检察官,现任泸水市六库街道白水河村驻村第一书记。三十载跨界转身,从农业干部到办案能手,他怀揣赤诚叩响法律之门;三十年法治坚守,以“铁案工程”铸就零无罪纪录,开创公益诉讼先河。两鬓微霜勇担乡村振兴重任,转身扎进怒江峡谷,将法治思维播撒乡野:化解矛盾、引进产业、拓路种花,挥洒热血于白水河村……

从农业到检察:半路出家的“法律匠人”

1995年2月,一场增编补员考试让时年23岁的农业系统干部密应华与检察事业结缘。面对控申、反贪、批捕等全然陌生的领域,这位法律“门外汉”从装订卷宗、整理档案等基础工作做起,用三十年光阴完成从办事员到员额检察官的蜕变,更在民事、行政、公益诉讼等多块业务领域留下深耕足迹。

十年砺剑:灯光下的求索者

初入检察院的窘迫至今都铭刻在这位检察官的记忆里,因不熟悉法律条文在案情分析会上语塞,因缺乏实务经验在证据收集中疏漏。现实的警钟敲响了求知的渴望——密应华白天跟着前辈观摩学习,夜晚在灯光下研习经典案例,他主动承担起卷宗归档工作,透过泛黄的案卷学习办案精髓。

1996至2005年,他三度叩响法学殿堂大门:云南省委党校法律专科、中央电大法学专本连读……十年的学习让密应华完成了从中专毕业生到法律专业人才的蜕变,更铸造出学以致用的实务思维。当同期入职的同事还在纠结法条记忆时,他已将“程序正义”“证据链闭环”等理念融入办案实践中。

 

铁案工程:用显微镜办案的“细节控”

“让每份文书都经得起历史检验”是密应华坚守的办案信条。在公诉席上,他办理的案件保持着“零无罪判决”纪录;在控申窗口,他经手的申诉案件实现100%息诉罢访,所在部门多次被云南省人民检察院评为“文明接待室”,他也被省检察院评为“优秀接待员”。

初心如磐:乡村振兴路上的不灭微光

2023年5月,密应华接到驻村任务时,办公桌上还放着未结案的公益诉讼卷宗。面对组织安排,这位白发渐生的老检察官只说了一句:“我是党员,服从需要就是天职。”密应华做好工作交接,坚定地踏进了白水河村的山道。

从公诉席到田间地头,从讯问室到农家院落,各项新领域、新知识、新工作纷至沓来,一切都要重新学习时,密应华迅速进入角色、积累发展。这位老检察官把法治思维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发挥检察职业特长,运用“院坝调解法”化解邻里纠纷30余起;绘制“风险图谱”,拉网式排查矛盾隐患,积极宣传法律法规知识,教育引导群众,努力从源头遏制各类矛盾纠纷发生;积极争取项目为村实施道路美化工程,在进村公路两侧种植花卉;多方协调挂联单位与多部门沟通,解决白水河村修整入村公路、修缮农户水管所需的部分资金、混凝土、钢管;与企业负责人深入洽谈,争取村委会产业得到更大的拓展。

 

青木坪监测户杨某某的房屋在暴雨中垮塌时,密应华第一时间捐赠1300元应急资金;为打通农产品销路,他驾车往返300公里对接商超;面对地质灾害频发的通组路,他徒步巡检成为“活地图”。驻村一年,白水河村脱贫户人均收入跃居街道第二,4户监测对象稳定消除返贫风险。

如今的密应华,鬓角已染风霜,腰间贴着膏药,却依然保持着满分的工作热情。经历三次爆胎、两次险坠山崖、数度与滚石擦肩而过的驻村经历,未能动摇这位老党员开展驻村工作的信念。

从“检察蓝”到“驻村红”,改变的是战场,不变的是为民初心。三十载法治长跑,密应华用半生芳华诠释了何为“择一事终一生”的检察官品格,在怒江大峡谷深处树起一座精神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