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玻璃罐里的鹅卵石沁着水雾,在晨光中流转着金沙江特有的碧绿色泽。昆明市禄劝县公安局乌东德派出所民警蔡浩习惯性地摸了摸褪色的警用腰带,这是陪伴他十年的“老伙计”。
移民新村的孩子们总说这个石头罐子是神奇的储藏罐,里面装的不仅是江滩的馈赠,还有派出所蔡叔叔的十年光阴。
蔡浩站在乌东德电站观景台上,看着第一缕阳光穿透山岚,在百米高坝上折射出粼粼波光。
流动的光阴
巡逻车转过第七个弯道,坝体上的排水孔阵列在逆光中苏醒。蔡浩总会在这时摇下车窗,指着坝体对新民警说:“看那些排水孔,像不像钢琴的黑键?”
远处银色的输电塔正在夜幕中翻山越岭,高压线在灯光中若隐若现,仿佛光的五线谱。
副驾驶座位上的工作日志被江风掀开,最新一页记着去村里反诈宣传的提醒。
电站全面投产后的第一个春天,移民新村的白墙上爬满了三角梅。蔡浩的工作重心从工地转向了社区,工作日志的记录逐渐取代了“工地建材清点”“施工纠纷调解”。但夹在笔记本里的泛黄调解协议书始终没换。那是2016年企业和王大哥签下的,现在对方经营着一家小饭店,是当地最受欢迎的一家。
江边的石头
十年前的金沙江峡谷,风里裹着碎石和柴油的味道。蔡浩踩着硌脚的鹅卵石滩走进临时派出所时,爆破声正在山壁间来回碰撞。
三十岁不到的民警握紧一把警务室钥匙,锁孔里满是铁锈,尖锐的金属摩擦声刺痛了这个新民警的耳膜。
“小蔡,咱们的‘家’暂时安在这儿。”老所长说话的工夫,又有工人来报案。那些年工地像沸腾的钢水,盗窃、冲突、纠纷在砂石车扬起的尘土里翻滚。
最棘手的是电缆失窃案,蔡浩和同事在监控室一盯就是十几个小时,硬是从几十万帧画面里面揪出偷盗电缆的“大盗”。之后,他带着同事连夜蹲守,终于在凌晨将嫌疑人抓获。
结案时工友们说他的眼睛比夜视仪还亮。
生长的年轮
回想起电站建设的初期,大批工人进驻,工地上矛盾频发。工人之间因为琐事争吵,企业与当地村民因为征地问题产生纠纷,甚至一度闹得不可开交。
“人心比堤坝更需要养护。”老所长对他说。
蔡浩主动走访村民,倾听他们的诉求,耐心解释政策,协调企业与村民的利益。定期深入企业开展内部安保力量培训,送教上门,组织开展演练,同时组织三峡集团公司员工开展安全防范宣传,全面筑牢电站坝区平安“防护墙”。
蔡浩用了十年领悟老所长的那句话。
那些在板房里喝过的粗茶、调解时记满的笔记本、暴雨夜护送工人的深筒靴,最终都化成连接电站与群众的桥梁。
而今当他走过新村广场,总有老人掀开保温杯盖招呼:“小蔡,尝尝我家新采的野山茶。”
不眠的星光
蔡浩的手机相册里存着特别的对比照——2016年截流前的荒芜江滩,2020年首台机组发电时的星河夜,2025年人来人往的洪门渡大桥。
深夜巡逻时,蔡浩常在水电站观景台停留片刻,脚下传来隐约震颤,像大地平稳的脉搏。
他知道这震动正穿过重山,化为港珠澳大桥的灯链串起璀璨的珠玑,点亮了大湾区无数人窗前无声流淌的明亮。
他把社区每户人家都绘制到了他脑海里的“温度地图”上,标注着社区每个特殊节点和重要事项,一本写满工作的笔记本放在办公桌上,最后一页贴着儿子的新画——穿警服的父亲身后不仅有大坝,还有挂着灯笼的社区。稚嫩的注解在风中轻响:“我的爸爸,是让电站长出星星的人。”
“这十年,我见证了电站的崛起,也见证了自己的成长。”蔡浩理了理被江风吹乱的头发说。这就是一个普通民警和大国重器的故事。
十年过去,窗台边的玻璃罐依然装着孩子们源源不断送来的鹅卵石,最新几颗还沾着江岸的湿气。如今的乌东德电站已经巍然屹立在金沙江上,成为世界级工程。
而蔡浩也从一名青涩的民警,成长为派出所的中坚力量。那些散落在山水间的记忆,正随着汩汩电流,流向江南塞北的寻常巷陌。
当游客为泄洪奇观惊叹时,他正弯腰检查第1386个消防栓,这是种比混凝土更坚固的浪漫,用十年光阴将守护写成肌肉记忆,让每道安全阀的转动都带着体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