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曲靖市会泽县北部,滇东北高原的群山沟壑间,会泽县人民法院迤车法庭驻守着云南与贵州交界的“北大门”。复杂的地貌让这里成为矛盾纠纷“多发带”,婚姻家庭、土地边界、邻里纠葛等案件兼具地域性与复杂性。
全省优秀人民法庭、全国法院先进集体、曲靖首批“枫桥式人民法庭”……这些荣誉的背后是迤车法庭将新时代“枫桥经验”扎根乌蒙山的生动实践。
党建引领:连起“直通线”
走进迤车法庭,“以党建带队建促审判保发展”的标语格外醒目。
“法庭工作做得好不好,党建工作是‘定盘星’。”迤车法庭庭长表示。迤车法庭党支部自成立以来,始终将党建与审判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党支部书记带头办理疑难案件,党员干警分片包案到51个村,公示联系方式,串联起法官与村民的“直通线”。2024年,法庭干警“大走访”覆盖全部村委会,通过网格群等实时接收矛盾线索,真正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每个党员至少联系1个村,每周下沉一次,把矛盾‘捞’上来、化解掉。”庭长翻开一本工作日志说,“这是党员李法官上周去中河村调解的记录,一起土地纠纷当场化解。”
迤车法庭组建党员流动服务队,深入农家院落、田间地头,就地立案、调解、开庭,拉近了法官和群众的距离,得到了涉案当事人的一致好评。
“现在我们更注重源头预防。”庭长打开村委会联络群,“每个法官包几个村,群里只要有纠纷‘苗头’,我们就‘冒泡’。”通过“法官进网格”方式,让法庭从“坐堂办案”变为“上门问诊”。
移动国徽:定向“老有所依”
“法官辛苦了,麻烦你们一次又一次过来。”核桃树下,年近九旬的孔大爷激动地说。
“宁可让法官多跑腿,也不让老人多走路。”庭长说。把法庭开在涉老案件当事人家门口,把法律知识送上门,对迤车法庭来说是很普通的事。
“这种现场调解,既是办案,也是普法。”迤车镇营盘村党总支书记说道,“法官来了,群众才知道‘理’要讲,‘法’要守。现在村里矛盾纠纷少了,遇事问法官的多了。”2024年,迤车法庭共开展巡回审判24次,覆盖12个村,吸引超过2000人次旁听。结合辖区实际,迤车法庭明确要求相邻关系纠纷、赡养纠纷、抚养纠纷等矛盾纠纷先行调解,只要有调解的可能,法官就会以100%的努力去调解锚段修复,切实把调解工作贯穿于“诉前、庭前、庭中、庭后”。
针对涉老案件,迤车法庭不断拓展工作内涵和外延,明确从诉前接待到执行启动“一条龙”“绿色通道”,即优先接待,第一时间启动诉前调解程序并请基层党组织关注;优先受理,对符合司法救助条件的免收诉讼费并第一时间联系法律援助;优先排期巡回开庭,对赡养案件注重“物质供养+精神慰藉”,情况特殊的先予执行;优先执行并追踪回访,让留守老人感受到浓浓的司法关怀,真正体现司法为民的宗旨。
在迤车法庭的积极倡导下,所辖3个乡镇制定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实施方案》,有效整合山区农村资源,实现矛盾纠纷就地化解、“一站式”化解。
综合治理:告别“单打独斗”
在一起土地纠纷调解现场,法官向双方当事人普及了法律法规知识,迤车派出所民警劝导双方深入了解问题的症结,村干部劝解引导双方亲属……
在迤车镇综治中心的墙上,一张《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网络图》清晰地标注着法庭、司法所、派出所、村委会之间的联动机制。据庭长介绍,每周一,法庭都会和派出所、司法所例行研判,把全镇的矛盾纠纷“过过筛子”。全镇联合调解矛盾纠纷35件次,调解成功21件,诉前调解成功380件,司法确认317件。
迤车司法所所长表示,调解结束后,为避免当事人反悔,调解员主动引导双方当事人到法庭做司法确认,让调解协议成为“铁契约”。
迤车镇西土村党总支书记对此深有体会:“现在村里有矛盾,网格员先报村委会,调解不了上报综治中心,法庭、派出所、司法所一起来解决。”当地将“万人成讼率”纳入平安建设考评后,迤车镇2024年诉前委派调解案件结案率达92.22%,“无讼村”创建数量翻倍。
迤车法庭将服务延伸到了“最后一公里”。如今的迤车法庭,结案率达92.22%,位居全院前列,民事案件调撤率连续多年超75%。庭长坦言:“融入基层治理还不够深,‘品牌’打造要加把劲。”迤车法庭将进一步与派出所、司法所合作,建立“矛盾纠纷预警”机制,对重大矛盾纠纷进行“红色督办”,确保新时代“枫桥经验”在乌蒙山深处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夕阳西下,迤车法庭的国徽在群山间闪耀。从西土村调解室的争吵到营盘村田间地头的普法,从派出所的出警记录到司法所的调解台账,都是新时代“枫桥经验”本土化的生动注脚。正如庭长所说:“山再高,高不过法官解纷的脚步;沟再深,深不过群众对公平的期盼。我们要做的,就是让法律的阳光在每一个山旮旯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