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里闹矛盾不知找哪儿解”“宅基地纠纷拖了半年没结果”,面对群众的烦心事,保山市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为依托,通过健全“县—乡—村”三级联动运行机制,整合基层治理资源,构建起全周期治理闭环,让群众“矛盾有人管、遇事有处找”,在“一站式”解决群众诉求的同时,让保山持续释放民生活力,长效保持平安和谐的幸福底色。
排查预防维护辖区平安
隆阳区汉庄镇网格员在开展普法时,听闻网格内正发生邻里纠纷,于是立刻赶往现场。了解矛盾症结后,网格员既结合相关法律条文清晰释法,又从邻里情分入手耐心疏导,最终促成双方和解。事后,一方当事人掏出匕首说:“我是带着刀来的,多亏你及时处理,不然我肯定要找他家麻烦。”网格员事后坦言:“调解时根本没发现他藏刀,现在想起来又后怕又庆幸,还好在矛盾激化前解决了,没造成严重后果。”
矛盾纠纷的“早发现、早处置”,是基层治理的关键前提。汉庄镇网格员每天穿梭在街巷院落,重点关注邻里、婚姻家庭、土地权属等易引发矛盾的领域,把“被动等问题”变为“主动找问题”。2025年以来,汉庄镇共排查出矛盾纠纷123起,已化解109起,持续稳控14起。
“以前是群众带着问题来,现在是我们带着服务去。通过网格化摸排、智能化预警,在矛盾纠纷发生前织密‘防护网’,从源头减少矛盾升级风险,为邻里和谐筑牢第一道防线。”汉庄镇党委政法委员说。
多元化解促进社会和谐
矛盾纠纷类型多样,化解需“对症下药”。施甸县紧扣群众需求,构建起“一体两翼”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真正实现群众“只进一扇门、快速解纠纷”。
施甸县通过诉非衔接,构建多元共治新体系。以“法院专职调解+委派调解”的工作方式,将N个调解资源凝聚成一个全覆盖的“大调解”网络。今年以来,施甸县诉前成功调解案件826件,同比增长32%,民事案件收案数同比下降18.7%,真正实现“前端减量、后端提质”。
为精准应对不同类型纠纷,施甸县结合案件实际成立了婚姻家庭纠纷、道交纠纷、医疗纠纷、劳动争议纠纷、金融纠纷、商事纠纷调解委员会,并制定出台相关的实施方案,为当事人提供便捷、低成本的纠纷解决途径,推动矛盾纠纷公正高效化解。同时,考虑到偏远地区群众及在外人员的解纷需求,施甸县配备专业设备进行线上调解。2021年7月以来,通过视频连线成功调解纠纷123件,调解成功率达100%,让“千里之外解纷争”成为现实。
仁和镇是施甸县人口最多的一个乡镇。“仁和镇坚持以‘人’为本、以‘和’促稳,聚焦辖区内土地权属、邻里矛盾、婚恋家庭等高频多发纠纷,积极构建畅通、多元、高效的调解格局,为群众的幸福平安生活保驾护航。”仁和镇党委政法委员介绍。
长效巩固留住幸福底色
矛盾化解不是终点,案结事了、长效稳定才是基层治理的最终目标。保山市通过做实社区服务、做细重点管控、健全闭环机制等举措,将治理成效转化为群众可持续的幸福感与安全感,真正实现“解纷一件、温暖一片、稳定一方”。
施甸县幸福社区综治中心以社区服务为纽带,让搬迁群众从“陌生邻里”变得“亲如一家”。作为保山市规模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幸福社区居民曾因来自不同乡镇、生活习惯差异大,导致矛盾纠纷频发。为此,社区综治中心在化解矛盾的同时,组建“三色志愿服务队”,为社区妇女、儿童、青年、老人等群体提供服务。在社区综治中心的努力下,幸福社区实现既“搬得出”也“稳得住”,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也从搬迁初期的72%提升至98.6%,真正成了“幸福的港湾”。
针对矛盾纠纷中易引发风险的重点人群,保山市建立“一人一档”动态管控机制,重点覆盖刑满释放人员、社区矫正对象、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群体,定期上门走访,掌握其生活状况、思想动态,提供人性化帮扶,化解潜在风险,为基层稳定筑牢安全屏障。
综治中心既是基层治理的一线阵地,也是守护群众平安幸福的坚实堡垒。保山市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为依托,让排查更精准、调解更高效、服务更贴心,以扎实的治理成效守护群众生活,让幸福的地方更幸福。
(来源:中国网 记者:李明、高丙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