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锚定规范化 绘好新枫景 > 法治化解纷 > 正文
警民议事站里的三把“金钥匙”
发布时间:2025-09-02  责任编辑:符晓

警民议事站是临沧市沧源县勐董边境派出所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中创新组建的矛盾纠纷调解室,它似一扇“心门”,用“共情、合力、预防”这三把“金钥匙”,让群众愿意走进来、敞开心扉,让家长里短的摩擦消弭于萌芽。

 

 

用“共情”敲开紧闭的心门

群众心里的疙瘩,往往不是道理没讲通,而是卡在“没人理解”的委屈里。警民议事站的第一把钥匙是“共情”——不说官话、不讲套话,用群众的语言唠家常。

有多年矛盾纠纷调解经验的民警分享道:“耐心倾听不是‘被动应付’,而是用真诚的态度理解群众。”

“共情”调解,每天都在警民议事站里上演。佤族辅警夫妻陈明和田为燕用佤语跟村寨里的族老讲“调解规矩”;民警龙佳扎西用“算账法”跟商户算“吵架影响生意的账”,快速化解因广告牌面积引发的口角之争……民警用实际行动诠释,化解矛盾纠纷要先当“倾听者”,再做“解铃人”。

 

 

聚“合力”解开缠绕的死结

警民议事站的第二把钥匙是“合力”——把老支书、村族老、律师等“多元智囊”聚到一起,让知根知底的人说透根源。

永和社区三户村民的土地纠纷,是出了名的“死结”,从2015年吵到2025年。

今年5月,警民议事站牵头,联合县自然资源局、镇综治办、镇司法所等单位组成“解结专班”,多次与当事人进行沟通,耐心倾听他们的诉求和想法,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并查阅相关历史档案资料、现场测量,实地走访多位当年参与土地分配的群众,经反复核对、细致分析,确定争议土地的准确界限。

民警联合各部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邻里情谊讲到法律法规,从长远发展谈到和谐稳定,经过6小时的努力,当三家人看到新划的边界公平合理,又留出了共用的灌溉渠,最终三家人达成一致意见,在调解书上按下了手印。

在勐董镇,像这样的“合力网”越织越密,“车轮警务”社区团队的“三车三员”(“出租车+网约车+客运班车”“快递员+外卖员+配送员”)成了“流动信息员”,充分发挥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第一时间上报街头巷尾的纠纷苗头,确保矛盾纠纷得到及时妥善化解。

 

 

早“预防”掐灭矛盾的苗头

警民议事站的第三把钥匙是“预防”——把功夫下在平时,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警民议事站在每月月底召开“板凳会”,通过讲解真实案例,引导群众养成遇事找法的法治习惯。

抵边村寨的四支“边境守卫义警队”由边境警务室民辅警、护边员、联防队员等力量组成,在40余公里的边境线上,他们熟悉社情、村情、地情、人情,对辖区村寨的大事小情都了如指掌,是摸清辖区矛盾纠纷的“前沿哨兵”。

辖区刀董村的老陈是首批义警队队员之一。今年7月上旬,辖区两户村民因宅基地界限问题争执不下,气氛紧张,老陈听闻后,迅速赶往现场,用佤语耐心劝导双方,协同“睦域”义警队队员一边用六尺巷的故事说情,一边用宅基地的法律说理,最终帮助双方重新丈量了边界,促成两人握手言和。

 

像这样的“微矛盾”“小摩擦”,在辖区义警队的共同努力下,都能在各村寨就地化解,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的边境治理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