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嗒、嗒、嗒”办公室里不断传来键盘敲击声,保山市施甸县人民法院法官对判决书写了又删,删了又写。一个看似简单却无比棘手的问题横亘在面前——“这块石头怎么分?”
顽石横路,判决难书
这块“顽石”的渊源,要追溯至2019年。彼时,两位昔日好友怀揣梦想进入玉石经营圈打拼,由被告主理经营,陆续购入不少翡翠毛石,原告累计投入资金逾百万元。后因经营理念不合,双方决定拆伙,却在财产分割上争执不下,最终对簿公堂。
承办法官深知玉石分割的特殊性,立案之初便力推调解,试图“化干戈为玉帛”。奈何双方积怨已深,首轮调解未果。案件进入庭审,启动了二次调解,但仍未化解。
调解无望,承办法官着手起草判决书。然分割之难远超预期:双方默契般拒绝玉石价值鉴定,分割顿失价值标尺;原告更是对部分石头的合伙属性提出质疑。案件如陷泥淖,判决步履维艰。
点石寻路,匠心求索
“玉”堵墙前,路在何方?承办法官未曾言弃,敏锐地洞察到破局关键——撬动双方共同信任的“第三人”支点。
摸清“石情”:多方请教,查阅资料,了解玉石行情与价值评估常识,力求做到“心中有‘价’”。
理清“石账”:重新梳理海量证据,抽丝剥茧,一笔笔核对合伙期间的账目往来,确保“心中有‘数’”。
倾听“石怨”:分别与当事人深入沟通,耐心倾听他们的诉求、委屈甚至牢骚,精准找到了矛盾的“症结所在”,做到“心中有‘谱’”。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准备就绪,第三次调解拉开帷幕。在第三人的协助下,承办法官化身“解玉人”与“连心桥”,在法理情理间精妙斡旋。电话打了一个个,面谈跑了一趟趟,对法条、账目、人情反复沟通、解释、协调……
终于,双方从激烈对抗走向理性协商,这块曾令判决“难产”的顽石也找到了“分”法——由被告支付30万元合伙清算款与剩余石料归属。二人自此“玉”事两清,和平分手。
调解书送达当日,承办法官的手机接连收到了原、被告双方发来的致谢信息。话语或许简短,但字里行间流露的认可与感激,足以慰藉一颗倾心为民解纷的赤诚之心。
调解,考验着法官的智慧、耐心与担当。法官感叹,让纠纷得到实质性化解,让当事人的权益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是每一位司法工作者的不懈追求。只要用心、用情、用法,再坚硬的“石头”也能找到最合适的“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