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沧市镇康县勐堆乡综治中心的调解室内,蚌孔村傈僳族村民马某与密某因土地界限争执不下,双方情绪激动,用傈僳语高声对峙。乡综治中心调解员用傈僳语劝道:“大家先消消气,有事好好说,把心里的想法、遇到的难处都说出来,乡上的干部都在这儿,肯定会帮着大家把问题理顺、把事情解决好!”在“双语”调解的浸润下,当事人双方重展笑颜。这样的场景,正是勐堆乡用“双语”钥匙打开群众心结的日常写照。
在帮东村,傣族调解员口中的一句傣谚“远亲不如近邻,和睦才能兴旺”,成了村民口中的“和解金句”。“调解员用民族话讲‘规矩’,顺耳又暖心,咱愿意听,也听得懂。”村民说。
“双语”为何能成为解纷“通行证”?面对13个民族杂居、长达39.8公里边境线的复杂环境,勐堆乡搭建起乡、村、组三级语言服务体系,选拔出通晓傣族、佤族、傈僳族等民族语言的网格员,让“能说民族话”的人扎根一线。
为确保辖区整体安全稳定,勐堆乡针对各级在矛盾纠纷调处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将“双语”调解深度融入基层治理全链条,每周开展“周一议三农”会议,主动排查纠纷苗头;在红黄蓝三级警情响应中,自动启动“双语”调解程序,采取民族群众信得过的方式,运用民族古训、谚语等民族智慧组织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促进双方当事人达成和解。
2024年12月以来,全乡共排查出涉婚恋纠纷、土地纠纷等矛盾纠纷151起,自综治中心邀请“缅语翻译、民族代表”担任特邀调解员后,纠纷数量持续下降,化解效率显著提升,各族群众的心气顺了、日子安了,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
从怒目相向到握手言和,勐堆乡的调解故事里藏着一个朴素的道理:公平正义不仅要讲清法理,更要接地气;社会和谐既要守住规矩,更要融得进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