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沧市沧源县,有一支由司法行政工作人员、法官、检察官、公安干警组成的调解队伍,以新时代“枫桥经验”为指引,深入践行“聂嘞喽勐123齐步走”调解工作法,用“热心接待、耐心倾听、细心调查、公心调解、诚心回访”的工作方式,绘就了基层治理的和谐画卷。
热心接待,以温度消融对立坚冰
作为矛盾化解的“第一扇门”,调解员始终践行“五个一”服务准则:一张笑脸相迎、一把椅子让座、一杯热茶暖心、一番倾听纾困、一声叮嘱送行。面对怒气冲冲的当事人,调解员用“家庭式接待”让群众“降火、消气、静心”,搭建信任桥梁。
2025年1月,一位老人因侄媳妇碰乱花盆却拒不认错而怒气难消。调解员主动将老人迎进工作室,递上茶水并耐心安抚道:“您先消消气,慢慢说,我们一定帮您把理儿找回来。”在温暖的氛围中,老人逐渐打开心扉:“我不是要赔偿,就想让晚辈认个错。”调解员随即走访调查,指出侄媳妇的不当之处,最终侄子登门道歉,老人的“心结”当场解开。
耐心倾听,以共情打开心结闸门
“调解的第一步,是给群众一个‘情绪出口’。”调解员深知,倾听是化解矛盾的“金钥匙”。面对情绪激动的当事人,他们不打断、不评判,用沉默的陪伴、适时的回应,让当事人感受到尊重与理解,在倾诉中缓和情绪。“很多时候,群众要的不是‘说法’,而是‘被听见’。”调解员的“共情式倾听”,让法理与情理在沟通中自然融合。
细心调查,以细节厘清矛盾脉络
调解员常备“五问”,即“问清事发缘由、问准诉求焦点、问明争议细节、问透利益关联、问实证据材料”,通过抽丝剥茧地调查,为精准化解奠定基础。2025年3月,田某某在修剪学校树木时坠亡,家属因赔偿问题多次上访。得知情况后,调解员立即赶到事发地,实地测量作业高度、调取村委会用工记录、咨询行业安全标准,发现争议核心在于“是否构成工伤”。于是,调解员通过摆事实、列证据,明确村委会作为用工主体的责任,同时协调镇政府、教育体育局提供人道主义救助,经过3次面商后达成协议,避免了矛盾升级。
公心调解,以公正筑牢信任基石
调解员始终坚守“三不原则”,不偏亲向友、不唯权唯势、不敷衍塞责,通过“背对背疏导、面对面协商,心换心交谈”,结合法律法规与公序良俗,为双方划出“利益平衡点”。李某在为陈家兄弟翻修房屋时摔伤,起诉至法庭后转为调解。调解员依规核算出医疗费、误工费、残疾赔偿金,并明确双方责任比例。面对陈家兄弟“没钱赔”的说辞,调解员亮明法律后果:“拒不赔偿将被列入失信名单,甚至影响子女升学就业。”同时,劝解周某某:“对方确有困难,分期赔偿更务实。”最终,双方达成赔偿协议并当场履行。“‘一碗水端平’就是调解的‘定海神针’,只有让群众看到公平,才能信服调解结果。”调解员说道。
诚心回访,以长效巩固调解成效
调解不是终点,而是服务的延续。调解队建立“一案一回访”制度,通过入户走访、电话沟通,跟踪协议履行情况,排查复发隐患,主动为困难群众链接救助资源,实现“案结、事了、心结解”。
调解员队伍的组建,变的是他们的岗位,不变的是“为民解难”的初心。沧源县调解员队伍用“五心”串起调解全流程,让法律更有温度、治理更有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