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昆明市五华区,新的社会治理模式正在悄然改变着群众的生活。近年来,五华区聚焦源头预防化解矛盾纠纷和社会风险,以三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为突破口,通过整合专业力量、创新工作机制,构建起权责清晰、运转高效、便民惠民的“一站式”多元解纷体系。
从区级综治中心、街道综治中心到社区站点,从专业团队到群众力量,一套系统完善、特色鲜明的社会治理体系正在五华区落地生根。自6月26日正式投用以来,五华区综治中心累计接待群众2327人次,受理各类矛盾纠纷919件,成功化解886件,化解率达96.4%,以高效治理筑牢平安稳定基石。
专业协同聚能 多元解纷增效
2025年6月25日,五华区综治中心试运行当天,杨先生因商铺租赁纠纷前来申请调解。纠纷的起因可追溯至4年前,2021年8月,杨先生与张女士签订租赁期限为3年的商铺租赁合同,合同到期后双方以口头约定的方式进行续租。但自2024年10月起,张女士常以经营效益不佳为由拖欠租金,尽管杨先生多次催促,但问题仍未得到解决。截至今年6月,张女士仍未支付租金,因此杨先生希望解除租赁合同,并要求张女士支付拖欠租金,同时按照合同约定承担违约责任。张女士则希望将租赁期限延长至2026年9月,以缓解经济压力。
五华区综治中心了解事情原委后,将该案件流转委派至区矛盾纠纷多元调处化解中心。接到案件后,区矛盾纠纷多元调处化解中心立即组织辖区司法所、社区调解员开展案件分析,理顺证据链条,明确争议难点,并引导双方换位思考。调解员依据民法典第722条规定,指出张女士违约事实,同时劝说杨先生体谅商户经营难处,提出分期支付、解约后另立延期合同等备选方案,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和解协议。为了维护双方利益,调解员还引导双方到五华区综治中心内的区人民法院服务窗口现场完成司法确认工作,实现“人民调解+司法确认”的快速衔接。
这是五华区综治中心构建多元解纷新格局的一个生动缩影。在这里,专业力量的协同配合不再是简单的“1+1”,而是通过制度化的协作机制,实现优势互补、效能倍增。通过建立“常驻+轮驻+随驻”力量配置模式,五华区综治中心实现20余个职能部门协同联动。目前,相关部门已选派区法院、区人民检察院等7个部门常驻综治中心,安排区住房城乡建设局、区卫生健康局等16个重点行业领域部门轮驻,引入调解工作室、心理服务等9类社会力量随驻,形成一支专业复合型队伍。
机制创新赋能 服务贯通末梢
五华区综治中心的建设源于基层治理的系统性变革。作为全省首批整合政法单位、职能部门和社会组织力量的综治中心,五华区创新构建“1+6+10+N”服务体系。这一体系以1个区级中心为枢纽,有效整合诉讼服务、检察服务、公共法律服务、矛盾纠纷调解、劳动仲裁服务、信访接待6个中心功能,向下延伸覆盖10个街道服务触角,横向联动N个职能部门资源力量,实现从“碎片应对”向“系统治理”的转变。
五华区综治中心办公区域被科学划分为登记受理、多元调解和指挥调度三大功能区,社会治理“指挥部”“协调部”“服务部”的核心功能得到强化和升级。登记受理区设置14个专业窗口,涵盖劳动纠纷、公共法律、信访接待等服务,负责诉求登记、分类与简易纠纷当场调处。多元调解区配备行政听证室、速裁法庭等功能室,集中研判处置前端未化解、上级交办、同级推送、街道上报的复杂矛盾纠纷,并提供法律咨询、调解、公证、仲裁、速裁等“一站式”服务。指挥调度区依托云综治平台,构建“纵向贯通、横向协同、社会参与”的矛盾化解协同机制。
针对辖区矛盾纠纷特点,五华区综治中心专项引入金融、物业、劳动、民商事等专业调解组织,并整合“李学个人调解室”调解力量,吸纳婚恋纠纷、邻里纠纷调解领域的行家里手、乡贤能人,构建多元协同的调解工作格局,矛盾化解专业性和实效性大幅提升。
特色实践惠民 基层治理生花
五华区创新构建区、街道、社区三级全覆盖的全效能治理体系,通过因地制宜的实践探索,形成基层治理方面百花齐放的生动格局。
丰宁街道培育的“虹山大妈”巡逻队、“乐享·老龄”帮帮团、“小巷警察”等群防群治队伍,正在成为社区治理的主力军。同时,街道引入退休司法干部成立的“继宗工作室”,与昆明市五华区律和律师调解服务中心等联合成立的“丰宁法律服务团”,则为疑难案件提供专业支撑。
普吉街道的“移动调解车”成为一道流动的风景线。这辆搭载专业调解员、法律顾问的服务车,主动开进拆迁片区、村社院落和矛盾现场,实现“家门口”的即时调解。实体化运行以来,普吉街道综治中心接待群众2.7万余人次,提供各类服务3.5万人次。今年共排查矛盾纠纷210件,化解成功率达95%。
黑林铺街道综治中心充分发挥“李学工作室”品牌效应,创新“情理法融合调解法”,通过“背靠背沟通”“履约担保”等举措,2025年成功化解婚姻家庭、劳动争议等复杂纠纷10件。同步建立的“导师带徒”机制,通过“传帮带”培养基层调解骨干56人,实现“化解一案、带动一片”的倍增效应。
大观街道则针对辖区金融机构、农贸市场、购物中心等重点区域,分别建立“金融业党群服务中心”“篆新党群服务驿站”“顺城商圈党群服务中心”。同时,通过细分矛盾纠纷类型,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设立“医疗纠纷调解工作室”,在篆新农贸市场设立“消费纠纷调解室”,在老旧小区集中的新闻路设立“物业纠纷调解室”,为群众提供全方位的法律服务。
在街道创新实践遍地开花的同时,五华区118个社区综治中心也在精细治理上下功夫,将服务触角延伸至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华山街道五华山社区组建“小巷管家”群防群治队伍,凝聚党员、物业等力量排查化解矛盾;红云街道龙锦社区聚焦未成年人保护,实体化构建“司法救助—医疗帮扶—社工支持”协作链条;丰宁街道虹山中路社区创新“七彩同心结工作法”,通过群众自治提升社区治理水平……各社区通过整合多元力量,让基层治理焕发蓬勃生机。
从专业力量的协同配合到系统完善的服务体系,再到各具特色的基层实践,五华区综治中心正书写着新时代基层治理的新篇章。
(来源:昆明日报 记者:唐丽 通讯员:胡曼迪)